二十范文网 >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8篇

及时做好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铭记于心,大家可以试着学习写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大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悟,以下是二十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8篇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1

今天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向司马懿学习管理》的(1、2、3)篇文章,受益匪浅。在这里,我知道司马懿的足智多谋,谨小慎微,不马虎,对人有耐心,用兵不慌,思维缜密,沉着冷静。对待领导谦逊尊重,是曹操和曹植高度重视的。因为工作认真细致,懂天文地理,所以不断升职。他曾经像房子里的水管,现在像房子里的顶天立地的栋梁。真的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靠着房子站着”!

他不仅很会用兵,还能猜透别人的想法,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打了很多胜仗,霸气十足。用一个词形容他的性格真的很完美:冷岳狼。而且,在演讲室里,我知道,他的脖子可以转180度!你可以仰着头向前走。我也知道曹操怕有人杀他,就在梦里假装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很兴奋,但又怕晚上有人来这里杀他,就对部下说:“不知道最近得了什么病,经常做梦梦见自己杀人!”一天晚上,当他睡觉的时候,他的人盖住了他的被子。他听到一个声音,用“刷”的一声拔出剑,用刀砍下了那个人的头。第二天早上,他看到自己杀死的那个人,还在装模作样,就问别人:“谁杀了我弟弟!”别人都说他是自杀的,他就跟他们说没办法,他做梦都会杀人。这给别人做了榜样,让别人不敢靠近他,充分体现了曹操多疑的心。

教室里的一切都很合理。我要去看。拜拜!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2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3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 温暖起来。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 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于丹对《论语》的心灵之道、 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现代更多的中国人的开始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

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的追求,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 宽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 品性修养的镜子, 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的坐标系上, 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使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必须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 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 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 ,拥有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

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国家拥有现代政体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 不是全面抛弃, 也不是全面保留。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在于丹对《论语》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 - -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4

最近央视十套百家讲坛在放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讲的走进慈禧。隋教授可谓把慈禧这人分析的很透,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真实慈禧形象。

长久以来,人们对慈禧的认识都是一个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丑恶形象,认为正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给了本来就日薄西山摧枯拉朽的大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但隋教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通俗易懂的言辞,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慈禧的一贯印象,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将一百多年前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还原。

真正将慈禧太后推上历史舞台当要算1861年的辛酉政变。当年,年仅27岁的慈禧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令人着实佩服。八大臣好歹也是经历多年政治纷争久经考验的沙场老手,居然会被这样一个弱女子所扳倒,由此可见,慈禧的本事非同一般。试问一下,有谁会在沉浸在丈夫去世悲痛的同时,敏锐的遇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政权之争,从而心思缜密的先发制人,大获全胜呢?

我们都知道辛酉政变奕訢可是帮了慈禧一个大忙了,也知道在这之后这叔嫂俩好的不得了,慈禧更是把一切能赏的东西都赏给了奕訢,将奕訢封为议政王,还把奕訢的一个女儿封为格格,按照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对待奕訢的女儿。常人看来,这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牢不可破了,也确实,奕訢也是在全心全力的辅佐小皇帝,全心全意的为大清王朝服务。然而,慈禧是一个把权利看的比什么还重的人,你奕訢做得好,得到了朝中文武的交口称赞,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戴,那么,我你还放不放在眼里,要知道你的权利再大,还都是是我的属下我的臣,你还是得听我的。也偏偏这奕訢夜郎自大,自认为自己有功于慈禧,是慈禧的小叔子皇帝的叔叔,对慈禧自然不是那么恭敬起来。

曾经一次在与慈禧讨论政务的时候,也许谈了许久口干舌燥,负责端茶送水的小太监又没有及时送上茶水,端起御案上的茶就要喝起来。御案上的茶水给谁喝的?给慈禧喝的。还好奕訢及时发现就没有喝。没喝你至少要谢个罪啊,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对皇权的大不敬,要杀头的,可奕訢他高傲啊,他没有,他又继续滔滔不绝的讲下去,慈禧当然不乐意。更在辛酉政变后不久放出话来,说慈禧可以革他的官,革他的财,但就是不能革他的皇子身份(奕訢与咸丰奕詝都是道光帝的儿子)。呵呵,你说这奕訢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吧,邀功请赏,高傲自大实在不会是一个成熟的官场中人应该做的事,当你在尽情享用皇恩浩荡的同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才是你的当务之急。所以这个时候慈禧就不高兴了。她在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想搞掉奕訢。

这时候一个小人的出现,正中了慈禧的下怀。此人是谁?蔡寿棋。此人乃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因为他在这时候雪中送炭的向慈禧递了一本弹劾奕訢的奏折。按理说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想打倒当时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议政王,可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是此人深谙政治投机之术,知道慈禧在政权经营方面要比他奕訢更甚一筹,于是处心积虑的罗织奕訢罪名以博太后之欢。还终于真的被他找到了,什么?重奖汉人。我们知道,奕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是立了大功的,但是这些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对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面积的重用。太平天国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镇压他们的曾国藩等人却得到了重赏。蔡寿棋就是用这点做文章,给慈禧上的折子上明确说明了奕訢对汉人的重赏过头了,给汉人施以重职,像湖广总督什么的太大了,容易谋反,赏罚不当。

这满人就是好不容易才从汉人手上打下的大好江山,像如今这样大面积的启用汉人好像也是头一遭。纵观前几朝,用汉人的不是没有,但只是让汉人担当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官,真正掌握兵权的官员还都是得由满人来当,为什么?套用老毛的话就是“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嘛!~”如今你让曾国藩他们担任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他们虽说立了大功没错,但是你就能确定他们将来没有逆反之心么。所以蔡寿棋就特意迎合了慈禧要找奕訢茬的心理特点,递上奏折。估计这时的慈禧还想给奕訢个面子,提醒提醒他,但是偏偏这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慈禧火上浇油,坚定了要搞垮奕訢的决心。这天,慈禧召奕訢进宫见驾,然后告诉奕訢说有人参劾你。一般的臣子这时候肯定要跪地谢罪了,可奕訢他不,他瓮声瓮气的说,“谁呀”,因为奕訢认为自己做的可好了,怎么还有人要弹劾自己。慈禧更气了,她咬牙切齿的从嘴里蹦出了三个字:“蔡寿棋”。奕訢马上来了句“他不是好人”。慈禧一看奕訢如此不来事,不谢罪还敢还嘴,气得马上把奕訢给撵出去了。然后马上召见了一些大臣,叫他们去调查奕訢第二天回报结果,自己连夜拟了道上谕,把自己对奕訢的处理结果写了上去。

第二天向内阁通报了处理结果,那就是革去奕訢的一切官职。慈禧肯定认为,是啊,我革不了你的皇子身份,那我就革去你的其他所有,只保留你的皇子身份。而且向内阁通报也是有原因的。自从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机处就成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一个机构。可这个时期军机处是归着奕訢管的,慈禧她怕啊,怕上谕到了军机处给压着不发怎么办,所以她要走内阁,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就这样,短短三年,辛酉政变后仅仅三年,奕訢就体会到了从天上到底下的感受,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也由此可见,政治斗争已经到了泯灭亲情泯灭人性的地步,多么惨烈~!

也许是慈禧发了善心,觉得这样做忒狠了点,也也许是朝廷百官的劝解起了作用吧,不久后慈禧又发了道圣旨,说恢复奕訢军机处行走的职位,但无论如何,议政王的头衔是不可能再恢复了。慈禧当时封给奕訢议政王的头衔也是有讲究的。当初多尔衮被称为摄政王,摄政王的权力就是可以处理一切朝政事务,等于就是没有加冕的皇帝。而奕訢的“议政王”,就是说你奕訢只有“议”,也就是参政议政的权力,而没有决策权。慈禧是如此的老谋深算,还在事情的发端就已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了铺垫,着实厉害~!

其实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道光帝立储不是立奕詝而立的是奕訢,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咸丰是一个政绩十分平庸的人,相比之下,一父同胞的奕訢就比较有头脑,并在多年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外国人船坚炮利,武器精良,并主张发展洋务运动以振兴中国。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容许任何的假设,任何的假设在沉郁的历史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刚进了《古道西风堂》网站,这是个现代人为了纪念奕訢而专门为他设立的网上纪念馆。给他祭酒点烛上香献花献月饼,已经有很多的网友在不断的给他送上节日的祝福。背景音乐很迟缓,很适合怀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世事变幻无常,心里一直很惆怅,有想哭的感觉。可能因为音乐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正在写有关奕訢的文章又同时进入了他的纪念馆罢,反正感觉不好受。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息。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5

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6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7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100讲心得体会篇8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第一讲心得体会200字8篇

弟子规第45讲心得体会推荐8篇

弟子规第45讲心得体会8篇

房地产营销19讲心得体会8篇

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参考8篇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优质8篇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精选8篇

父亲节的心得体会100精选8篇

大学生创业心得体会100最新8篇

党史100讲一心得体会模板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816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