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施优秀的教学计划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教学设计是需要依据实际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重点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天空中挂着一个圆圆的什么物体?(太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太阳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学生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学生提问)
下面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来解答这一个个疑问。
二、自主识字,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划出来。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生字读音。
(1)学生领读,同学、老师纠正错音。
(2)师生共同交流生字的写法,认读生字。
(3)打乱顺序认读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学生自由回答。(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2.这四个太阳,要表达小朋友的什么心愿呢?指名学生分段认真朗读课文内容,读给大家听。(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等)
四、品读领悟:
(一)你读懂了小朋友的哪个心愿?(指名说说)
1.我知道了小朋友要画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让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张贴绿绿的太阳图)
2.你从文中哪段读出小朋友这个心愿的,给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齐读,进行朗读评价。
4.师: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如果天空中出现一个绿绿的太阳,我们就会感到多么清凉舒服啊,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板书:绿绿的 夏天 清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导朗读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由成熟的农作物、果子的颜色,出示金黄的太阳图)
请同学们回忆或者想象秋天果子成熟的情景,思考:金黄的落叶是怎样邀请小伙伴的?小伙伴是怎样回答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板书:金黄的 秋天 香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温暖”、“冻僵”,理解句子“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红红的太阳像火一样,给小朋友带来温暖。冻僵:身体由于长时间受冷而不能活动)
(随机出示红红的太阳图,并板书:红红的 秋天 香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1.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彩色的)(张贴彩色的太阳图)
2.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通过竞赛读、齐读等方法感悟春天景色的美丽)(板书:彩色的 春天 多彩)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要表达什么心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举手回答)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好。
五、写字指导:
1.出示“园、因、为、脸、阳、光”六个生字,认认读读。
2.重点指导“园、因”和“阳”字。“园、因”二字都是全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部分的大小要适中。“阳”字的“左耳”高且小。强调“因”、“为”等字的笔顺, “因”字是先里面后封口,“为”字的笔顺是“点、撇、横折钩、点”。注意书写时的姿势。
六、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来表达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我借助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每段内容。注重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在读中感知、思索、体会。由读入手,由景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切感悟作者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将观察、朗读、绘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欣赏、感悟中提高了阅读兴趣,表达出了美好的祝愿。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 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面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课前准备
1、一些鲸的图片。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
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2、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2、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4、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板书设计
体形——大
9.鲸 种类——多
进化过程
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
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
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重量——大
9. 鲸 进化:陆地——浅海——海洋
分类: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繁殖生长
《鲸》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五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处于高年级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比较短,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突破难点鲸生活在海洋里,体型像鱼,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鲸鱼,连汉字的写法也是带着鱼字旁,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然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突破教学难点这一个教学环节。突破难点之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问、画画、表演、朗诵等
形式)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收获特别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自己解决起来问题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楚。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让学生尽量把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辨声音引入风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听画上的声音,都是什么声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师:对了,是风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了。(板书:风)
师:风不仅能听,还可以写,古代就有诗人写下了许多有关风的诗句,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生背,师评价。)
2、揭题
师:其实风还可以画出来。风看不见,摸不着,他藏在哪儿呢?怎么画出来呢?就有三个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风,还能把风画出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再把文中这7个认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能做到吗?
2、学习七个认读的生字
师:文中的小朋友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来了!(出示课件3)
⑴与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问声好。
⑵师:谁能借助拼音读出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齐读)谁还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注意:“赵、陈”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课件4
师:没有了拼音,还会读吗?(全班齐读)
⑷出示课件5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哪里见过?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吗?
“陈”:耳东陈(是识字的好方法)
“涛”:海涛、波涛(哦!“涛”跟水有关系)
师评:原来这些字你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呢?(拿出“显”的卡片,让学生接读)
⑸识字巩固环节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含有“显”字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指名读)
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卡片,还想要吗?(想)想,就看你们的本领了!
“赵、宋”:要求学生能说出识字的方法
“艺、丹”:要求学生能组词
3、写字教学
⑴分析字的结构,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
⑵出示范字。
⑶范写“艺”。
⑷师巡视辅导,相机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初读课文
师:生字会认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还找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读完评价)
(一)理解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过渡:请一位同学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1、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再指名读
2、理解赵小艺为什么这样画风?(生反馈)
师: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这时候,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全班再交流)
师评价:赵小艺真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个说“我能!”
师:其实,赵小艺很聪明,他看出风藏在旗子里。
3、课件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4、先让学生自由填空,而后老师指正,并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二)理解陈丹和宋涛画风的句子
1、出示课件动画
师:风先生来了,三个小朋友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指导朗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师:噢!老师听出来了,小树弯弯的!
②再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宋涛画风的句子
①师:宋涛也把风画出来了,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②读好“斜斜的雨丝”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
(三)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看到风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七个认读的生字,还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要想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风,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出示课件)
五、板书
旗子飘
15画风小树弯敢想敢做
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反思: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的风可以通过耳朵听到,可以通过文字写出,以此来引导学生领会,风还可以通过笔画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俗话说:“空穴来风”。风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形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抓住了风力使物体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利用找到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而我在识字教学中就犯了这一错误。
2、朗读的目标含糊,应该每次要有明确的指定。
3、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紧张,漏下的板书应在适当时机补上。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四一班有42名学生去划船,大船60元限乘4人,小船50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省钱?3、有27名老师带203名学生去游玩,怎样买票省钱?
成人:40元学生:20元团体(30人及30以上)30元4、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1、如果有5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2、如果有3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先假设,再调整
一、32÷6=5(条)??2(人)
30×5+24×1=174(元)
二、30×4=120(元)24×2=48(元)120+48=168(元)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租船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所以在上课还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5
六年级数学上册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依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求命中率的基础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3.进一步明确百分率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师:王涛和李强是各自篮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场比赛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老师想知道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计算,指名回答。
生1:3÷5=0.6,4÷6≈0.67,因为0.6t;0.67,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生2:3÷5=,4÷6=,因为t;,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教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用小数表示结果,一个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1.揭示命中率。
师:这种计算的方法,与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中的投篮命中率类似。请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什么叫“投篮命中率”?(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师:该如何计算呢?(投篮命中率=。) 师: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什么数?(百分数)你能把刚才的两种运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生1:3÷5=0.6==60%。
师: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生2:3÷5====60%。
师:4÷6除不尽,怎么办?(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生:4÷6≈0.667==66.7%或4÷6=≈0.667=66.7%。
师:你能解释这里的“≈”和“=”符号的用法吗?(4÷6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0.667。然后把0.667这个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0的分数。) 师:这样我们已经分别计算出了两个人的命中率,谁更高些?(李强。) 3.引导归纳,得出方法。
课件出示0.667=66.7%。
师:你能理解这样的表示方法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扩大了100倍。) 师:加上百分号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缩小了100倍。) 师:我们一起来归纳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引导式总结: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能转化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表示成投篮命中率=×100%的形式。为什么要“×100%”呢? 预设:因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确保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这些百分率的式子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每次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次数 试验种子数 发芽种子数/粒 发芽率 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师: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实验的发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让学生感受百分率的实际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970.081.0051.9910.025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超过100%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猫的性格古怪。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体会并朗读出猫的古怪性格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那只可爱淘气的小猫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回忆它的可爱与淘气。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老师还根据这段内容编了一首儿歌呢:课件出示
猫儿猫儿真有趣,又可爱来又淘气,爱到院里做游戏,什么都是好玩具,枝折花落人不气,生气勃勃惹人喜。
4、学生自由读、齐读。
5、一直可爱的小猫,全身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是怎样的表现?
二、接触猫的“古怪”
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式围绕那句话写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反馈: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1)、理解“古怪”(奇怪)(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猫的性格古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
4、根据刚才的交流填空:
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老实)却又贪玩;贪玩却又(尽职);胆小却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1)反馈(2)齐读
6、教师小结: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却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这三方面极端矛盾的体现,充分说明这是一只“古怪”的猫。
7、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胆小的猫等等,它是什么样?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去看。
三、剖析猫的“古怪”你最想了解猫的哪个特点?预设:
1、老实
(1)从文中找出描写猫“老实”的语句: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2)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抓住“成天”,理解“成天”(3)指名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猫的老实。
2、贪玩
这只猫非常古怪,老实的它成天睡大觉,可是玩起来又——请同学们找找它“贪玩”的句子。(1)、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学会说说都有谁会呼唤它,会怎样呼唤,猫的表现又是怎样。(3)用“任凭也”说句子。(4)再读读这段话,读出猫的贪玩。
3、尽职
贪玩归贪玩,抓起老鼠来,这只猫还是非常尽职的。你知道那是的猫是什么样吗?(1)、出示课件:“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2)、“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学生扮演猫,体会“屏息凝视”,感悟猫是度么尽职。(3)、“非不可”写出了什么?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4)、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最后决心?用“非不可”说个句子。(5)全班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猫的尽职。“老实”、“贪玩”、“尽职”三个完全不同的词,甚至“贪玩”和“尽职”都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它们却出现在同一只猫身上,这只猫的性格可是真古怪!这只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3、温柔可亲——一声不吭(1)、“蹭”
学生用动作表示蹭。练习说话:小猫一边蹭一边说(3)叫声变化多端
(4)“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这只猫一会高兴,一会生气,真是一只古怪的猫。
4、胆小——勇猛
(1)创设情景,体会猫的胆小(2)模仿蛇与猫的对话:
蛇威风凛凛地说:“快让开,我可是剧毒无比的眼镜蛇。猫毫不示弱道:“。”(3)再读这段话,体会猫的古怪。
5、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把这三段文字再读一读,说说这只古怪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古怪、可爱)
四、悟“情”:人爱猫,猫亲人
1、那只淘气可爱的小猫,老舍先生很是疼爱,那长大了的猫,老舍先生喜欢吗?青葱文中找出证据。(“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几朵小梅花”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蹭”)
五、练习巩固
1、人爱猫,猫亲人,真是其乐融融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吗?
2、根据“性格古怪的猫”的内容编写一首儿歌。
六、板书设计猫
老实——贪玩——尽职人猫
性格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吭爱亲胆小——勇猛猫人
15.《猫》教学反思
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性格古怪、可爱、淘气,非常惹人喜爱。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浓浓的“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非常和谐,让人感觉非常清新。第一课时,在研讨字词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以及展开想象等方式具体感知小猫的可爱淘气,感受了老舍先生对小猫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猫》的第二课时教学主要围绕“猫的性格是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展开。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三个矛盾点上:一是猫老实却又贪玩,贪玩却又尽职;二是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三是有时胆小无比,有时却又勇猛无比。通过这三个对比感受猫的“古怪”。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7
设计思想:
考虑到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设计时首先重在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体会,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再次,进行文学作品写作实践,从多方面吸取作品的营养。本课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教师可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读后明确: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二、范读课文(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了解基本情节。可以设计如下引导提问: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读后明确:
1、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复述课文,理清三条记叙线索。
复述时要求限制时间和字数,真正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三条线索图示如下:(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
第二、三课时
一、继续分析课文。
1、启发学生:上图就像一个大磨盘,磨盘的轴心是什么?跟着轴心转动的又是什么?
明确:磨盘的轴心是于勒,跟着转动的是菲利普夫妇。
2、追问:这个磨盘是怎样转动的呢?
教学形式:讨论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继续追问:这个磨盘能转起来,归根到底是由什么东西在驱使?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钱是驱使这个磨盘转动起来的最为根本的东西。这说明在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钱关系。
4、创新设计:将上面的图适当改造一下,使能更清楚地揭示文章主题。
5、添加追问: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6、逆向发问: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菲利普夫妇变来变去的同时,“我”一直没变,始终把于勒看成是自己的亲叔叔,作者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二、质疑问难。让学生就感兴趣的、不理解的内容互相提问,师生共同解答。如果下面的问题学生没有提及,教师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做了哪些美梦?
他们给自己建了这些空中楼阁说明了他们哪些心理活动,哪些思想?
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见“教材分析”部分。
三、分角色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讨论文学语言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力,从而走近文学大师。
四、作文训练(任选一题)。
1、将本文改写成剧本。
2、将“遇于勒”的情节改写成我们一家人遇到了已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
给文章叙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8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