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范文网 >心得体会

中庸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

社会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用心得体会记录自己内心的情感了,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成长,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庸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庸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1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无利于职场和睦。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3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4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5

余潜心研究《易经》和《道德经》之后,再读《中庸》,忽然感到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感叹老祖宗的伟大,深深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决不是平庸,这也是缺乏国学教育的世人对中庸的误解。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历代大儒对中庸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感到还是从孔子的言语来解读,较为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体全局观念,避免走极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无过无不及,可谓之中。内外平衡、进退自如、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可谓之中。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处。

庸,乃是持之以恒之意。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就是一辈子做好事。苏轼苏轼《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笔者曾立志并养成好的习惯,但并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余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缘故吧。

余作为一个平常人,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这也是易经思想的集中体现。

读中庸,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出了人际关系之中的微妙之处,读出了历史兴衰变迁之道,读出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庸之道,无处无时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在慎独反思之时,常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发扬光大而扼腕叹息。封建统治者标榜宣传的孔孟之道,乃是孔孟之道的修正主义,而非原汁原味的。真正的孔孟之道是与易经一脉相承的,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是与道、释相辅相成,教人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

中庸者,余矢志所追求也。

中庸的读书心得篇6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4寒假读书心得精选7篇

小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狼王梦,读书心得精选5篇

《稻草人》读书心得精选5篇

2024年寒假读书心得精选8篇

我读书作文400字精选6篇

教师读书节心得体会精选7篇

读书节心得体会600字精选7篇

世界读书提倡议书精选6篇

性读书心得体会幼儿园精选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357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