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要回顾作品的情节,更要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后感是对书籍的思想和情感的回应,以下是二十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1
“真可惜,真可惜!”读了《鸿门宴》,在庆幸刘邦安全回营的同时,我又为项羽的疏忽而惋惜。
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大军联合在楚怀王的大旗下,向秦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谁先攻入关中,进入咸阳,就封他为王。当时所有的战争中,最骁勇善战的,首先要数项羽了。刘邦被封为沛公,刘邦手下曹无伤密报项羽,说沛公野心勃勃想称王,项羽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还了得?
项羽的谋士范曾鼓动项羽利用这次机会除掉刘邦,铲除这个心腹大患。项羽的叔叔项伯暗中向好友张良说了这事,张良是刘邦的心腹和得力干将,自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想到鸿门给项羽赔礼道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宴中,看上去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是充满了刀光剑影,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杀了刘邦,可是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几次杀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刘邦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趁机溜回了营中。
刘邦是幸运的,他最终躲过了鸿门一劫,建立了大汉王朝,使自己成为一代风流人物。而项羽却因自己的妇人之仁,不听范曾等人的劝告,铸成大错,致使被刘邦连续打败,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如果当时,项羽不心慈手软,及时铲除隐患,那么凭他的能力坐定江山是不成问题的。如此看来,这种仁慈是多么危险啊!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掉以轻心,不懂得防患于未然,从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由于一时疏忽,被对手打败,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才能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要懂得抓住机会,敢于向对手挑战,让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学生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虽然我们并不要像刘邦、项羽那样作生死搏斗,但也是成功与失败的抉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要借鉴刘邦的成大事之勇,而舍弃项羽的妇人之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去显示自己的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2
暑假,马老师让我们精读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节,领悟人生智慧。我在文中遨游了几十天,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刘邦,优柔寡断的项羽,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张良,赤胆忠心、临危不惧的樊哙…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斗智斗勇的故事。刘邦率10万军队驻军霸上,项羽率40万精兵驻军新丰鸿门。刘邦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项羽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消灭刘邦。项伯连夜跑到刘邦营中营救挚友张良,居然敌我不分和刘邦约为婚姻。项伯回来后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美言,项羽就等刘邦来谢罪。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舞剑保护刘邦。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刘邦侥幸逃回军中,化险为夷。
刘邦尊敬别人,礼贤下士,与战士们共患难。刘邦善于用人,用他们的长处,战士们团结一致,获得最后的胜利。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项伯向他泄漏军情,他却不逃跑,建议刘邦礼遇项伯;鸿门宴上杀机四起,他不露声色叫来大将樊哙。樊哙英勇无畏,持剑盾闯入帐中,指责项羽赏罚不明,杀刘邦是“亡秦之续耳”,令项羽哑口无言。
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纵有40万精兵,也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年逾古稀、老谋深算的范增劝告项羽:“刘邦以前贪于财货,好美姬;现在占有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野心勃勃,想称霸天下。”项羽决定派兵围剿刘邦。然而,项伯给刘邦表功,项羽就变得犹豫不决,终于取消围剿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刀光剑影,项羽始终拿不定主意,是否该杀刘邦的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旋。樊哙冒死闯入帐中,项羽看到他英勇无比,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赐给酒肉。刘邦逃之天天,项羽接受张良的礼物心安理得…
我觉得,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不仅在于他尊敬别人、随机应变,还在于他善于知人、用人,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3
近日,满怀期待的观看了由李仁港执导的古装大片《鸿门宴》,虽然情节改动比较大,历史上著名的饭宴改成了全新的棋局,但综观悬念迭起的情节,恢弘壮大的战争场面,仍然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古装佳作。至少比《杨门女将》好看过几十倍,真的。
黎明饰演的传奇帝王刘邦,冯绍峰饰演的西楚霸王项羽,张涵予饰演的谋士张良,黄秋生饰演的军师范增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特别是那场鸿门对弈,范增与张良两位高手,不动一兵一卒却暗藏刀光剑影,充满玄机,斗智过程险象环生、紧张刺激。
纵观全篇,将项羽的豪情壮志,将霸王和虞姬凄美的爱情等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4
刘邦在项羽眼前肯忍一时之气,才足以逃离,他如果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也许早已死在鸿门了。横纵古往今来,一切忍字当头才可以成大事儿,不然空有一勇字在身。取得成功不可能沒有憋屈和挫败。忍眼下之气,君子复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假如一味欲望,内心承受不上一点怨恨,眼中容不上半粒沙子,又怎能办大事儿、成大谋呢?刘邦在这些方面胜于项羽,也就终究了结果。鸿门宴上,设想刘邦项羽如果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骄傲自大的他的词典里不太可能有低着头道歉,卑躬屈膝,做事果断的汉高祖刘邦的词典里也不太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真,项羽最终难以忍受战败之气,主动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基本上可以说打过一辈子败仗,可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便是小仗,忍得便是小家子气,当然获得便是空气,成的便是大事儿。
一代伟人,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标准不也是“忍小成大”吗?敌强我退,敌退我进。对手强劲时,如同刘邦应对项羽四十万精兵时,忍一下,退一步,不容易损害哪些,随后在适度的机会给予还击。但针对项羽,死打硬拼,决不让步。可结果呢?项羽自刎,刘邦胜了楚汉战争,创立了新中国成立。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小结是多少用血留有的苍桑工作经验,是多么的颇具哲理。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5
虞美人,好美的词牌名,可惜她却美得冷艳,这冷艳的花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
垓下一战,艳绝古今,那种艳丽是霸王泪美人血、楚地将士的英魂铸就的。霸王悲歌,将士垂泪,虞姬自刎,这种恩爱互酬,这种情义相融,在刘邦和吕后身上绝不可能出现。项羽拥有这些就足够,他虽败犹荣,于是这血泪之地后来长出了一种极其艳美的花——世人称之为虞美人。
青衫落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雪,却唤不回已逝的人。项羽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他自己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的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他的死让痛恨“刘邦式”成功者的清高者所怜悯。事过千年,我们怎么可以用我们的情感去猜测他的心,又怎么能妄言他的喜与悲?到底他的死是喜是悲,是解脱还是压抑,我们又何从得知?谁又可窥视一个已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内心?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悲壮的一举,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的感慨。
把项羽的成败放一边吧!我从虞美人的词中看到好多项羽的影子,有爱情,有江山,有缠绵悱恻,也有豪言壮语!所以说虞美人入词也有一种艳,有一种凄婉,如虞姬在霸王面前舞剑作别,依依恋恋……
像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堪称绝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在临终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用亡国之痛换来词家绝唱,他不再软弱,而是觉得愁似江水,恨比天高,这种恨无处发泄使他觉得生无可恋,最后无奈地奋戈一击,为他屈辱的人生抹上一层血样的色彩。他诚然是个失败者,却也是个成功者,这点像极了项羽,死又何妨?
有纳兰词中的一首虞美人——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在纳兰容若的这首虞美人中我也看到了项羽和虞姬爱情的影子。我所爱的,正是最后一句“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当纳兰想起当年和她一起在灯前学字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其实他又何曾薄情呢?项羽与纳兰二者可谓相映成趣啊!
然长逝的英雄们,看得见开始,却猜不到结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6
楚汉之争,项王惨败,这多多少少令人有些惋惜。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将军,一位市井小人如同流氓,在我们读者看来,项王怎么样都不会输。但读完《鸿门宴》后,才发现项王的惨败也并非那么出人意料。
这场宴会可谓本是刘邦的“送命宴”,刘邦如若走错一步,都将落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所以在鸿门宴上,刘邦可谓是百般忍辱负重,而项王因为骨子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所以顺理成章被刘邦伪善着低三下四的嘴脸蒙蔽,从而也奠定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激战最后的结局。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是刘邦如浪子一般的圆滑世故,还是项王优柔寡断、率直粗犷?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在宴会上,项王曾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刘邦,可他都一次又一次放弃了,活生生让机会从手中溜走,为的是不让自己留下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
说他率直粗犷,倒不如说他有勇无谋了,当刘邦轻轻一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他马上和盘托出线人的姓名,这岂非淋漓反映了项王何止胸无城府,连最起码的防人之心都丝毫全无。宴会上,亚父范增对项羽百般提醒,可项羽视而不见,气得范增暴跳如雷。由此种种,可见项羽不仅仅是个性单纯,更是自大狂妄,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楚汉兵力悬殊巨大,只因韩信助力刘邦才得以灭楚,那韩信为何要帮助刘邦呢?韩信说,项王此人做事婆婆妈妈,将士们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望慰问,要买人心。但若谁立了功劳,要他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可刘邦却并不是什么善茬,他喜好女色,花天酒地,可为什么他可以蒙住项王的双眼呢?除了有张良的辅佐,还有就是他那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他和张飞、李逵、程咬金等人不同,用现代的话说,他情商比较高吧,懂得笼络人心,善于察言观色,不鲁莽能忍耐,并且会抓住他人的弱点,深谙知人善任。为了联合项伯,他果断以亲生女儿为筹码,并赠予大量钱财,这才使项伯暗中助力,“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说刘邦能从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项家军中埋下了项伯这颗棋子。
综而观之,项羽也并非全无优点,他勇敢、正直、坦率、真诚,只是遇到了刘邦这样市井无赖出身的圆滑狡诈之徒,可以说击中了项羽的死穴。
项王是英雄,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而刘邦则是胜了英雄的英雄,扪心我更欣赏项羽,他骨子里有一种硬汉精神,就连死去也是壮怀激烈,不肯死在别人刀下,用自己的方式成全了自己一生的骄矜。
成王败寇,大抵都是如此吧。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7
汉武帝时司马迁挥毫泼墨,精心点染鸿门盛宴。惟妙惟肖再现化干戈为玉帛的微雨,清疑云反战场的金星,呈历史说事实的歌舞。扑朔迷离,再三流连。沛公曾经一介平民,项羽则富英雄气概,却为何扭转乾坤?予就此掩卷长思:区区介子何以称帝?
志存高远,智取人心
?史记》记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智不在小”,范增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古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沛公志不在小,深谋远虑,因而智取人心。以之为称帝之途,何尝不可?实属当然!
民心所背失天下之史古今皆有之。予又忆起当年幽王昏庸,贪图美色,为博宠姬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愚戏诸侯,驱其长关直入失望而归。自此失民心!待敌实攻,无一人救驾,王亡姬惨。真是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戏剧性的结局暗蕴讽刺!可见有志才有心,而沛公运用恰如其分,知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史记》记载:“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杀戮叛者之余,前还重用张良与樊哙,对之言听计从。而后鲜明对比分层设色:项羽又何为之?置聪颖忠诚亚夫而毋用,偏任变节不忠项伯而为之!不禁引人深思,差异于此矣!
予再忆起枭雄曹操患头疼,而用神医华佗以治之。华佗曰要开头颅可治,欲为之手术。奈何曹操生性多疑,不懂医术的他以为取命而亡,心生忧虑,一日持剑杀之。后头痛欲裂,反反复复,卒陨。天下医者父母心,况华佗医术精湛高明众所周之,又何以谓之不信任?拿命开玩笑,只因多疑?不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乃王道之重也,怎说不是?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史记》记载:“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且“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把"三思而后行”之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项羽则冲动自负又优犹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成王称帝者心中应有一把刀一片刃,性情谋略应如弓一般能屈能伸,伸缩自如,否则宛若琴上紧绷的弦,一弹便断,奏不出清音伴浅唱盘恒于花开盛世!
予脑海潜游旋绕勾践一代国王,失国不忘耻辱,卧薪尝胆,终不负重望,灭敌复国,光宗耀祖;焚高生前鲜为人知,他默默无闻,凭胸中一腔热血,躬身于《向日葵》,绽放出生命的绚烂,终为人所知;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幼写作,前有书成却未出版,后著有《飘》名声大操,轰动于世。当今社会志存高远者不乏,忍辱负重者又何其多!难道就此放弃?逞得一时,利于一刻,结于一隅皆不可取也。可取者,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此亦为王道乎!
众人以为沛公不及项羽,不应称帝,而予不以为然。从鸿门一宴便可洞悉:沛公足以称帝。为帝者,无论平民百姓;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此谓予心中所仰的哈姆莱特:沛公足以称帝!
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篇8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先占领了咸阳,项羽靠着强大的兵力破了刘邦函谷关的守军,一路前进,最后驻扎在鸿门。项羽的谋士进言说刘邦有野心,将来威胁项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后患。当时,两军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刘邦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帮他说好话,到项羽的军营赔礼。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故意在宴席上舞剑助兴,想找机会杀掉刘邦,被项伯看出用意。于是,项伯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借此护着刘邦,使剑刺不了刘邦。刘邦看大势不好,找了机会趁机逃走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总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项伯很有义气,他虽然在项羽那边,但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张良,挺身而出救了刘邦,免得张良陪着遭难;而项羽很愚蠢,被刘邦假装的低声下气蒙骗了,没有下决心杀他,以后反被刘邦夺了天下;刘邦的手下张良和樊哙很忠心,凭着计谋和勇敢救了他们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项羽的残暴和刘邦的亲民与智慧,让人深思。
后来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有阴谋和危险的会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