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范文网 >心得体会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7篇

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后一定会产生不少感悟,可以及时写份观后感来记录,每次大家欣赏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不少启示,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7篇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1

电影看得不少,但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结合近期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真的很振奋人心,以下摘录一段网友的评论:

你不是要整我么,那我就灿烂给你看!

这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越挫越勇!于危难之处绝地反击!

所以,少年郎,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抱怨小人,在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正是这些小人、砸碎、变态、坏蛋激励了我们,也最终成就了我们。

所以永远要心怀感激,勇往直前,你若认定了目标,就要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没有谁能打败你,真正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最近的心态不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不好的事和人,影响自己心境的因素很多,渐渐也让自己迷失了自我的一些判断力。我容易受影响,这是好事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我们看到的一些负面信息,但同时也有积极一面,我们如何转换这些信息才是至关重要的,以上是我感悟之一。

感悟之二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外婆是信仰教的,有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要爱自己身边的人,无论是谁,哪怕是你的敌人、仇人,正是有了他们,在你的前进道路上给你这些挫折,才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倘若一切都顺风顺水,哪来苦尽甘来,哪有机会享受风雨过后阳光的美好?我能做的改变是自己,什么环境都没关系,看我如何改变而已,方法是靠我自己想的,做到最好,那就成功了。有些观点我没否认过,就是关于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向你靠拢,我坚信这个理念,这也是我心里常念的一句话,有这样的心态,任何事情我都会做得更好。

我难以用文字描述更多我心中的感悟,我想让自己慢慢领悟,在后面的日子里逐渐消化吸收,让自己更强大,在新的一年里做得更出色,廿四桥,你一定行的!你的责任越来越大,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很多事情需要你渐渐承担起来!好的,没问题!哦也,洗洗睡觉。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2

这才是心目中的“好电影”吧。

它不会把心灵鸡汤一段段的唠叨给你听,而是用如鼓点般密集的节奏,和不堪入耳的脏话让你看到现实里最阴暗的一面。

以及成为“伟大”所需要的变态过程。

针针见血。

导演兼编剧如此痛恨平庸,以至于,如果作为凡人角度实在无法接受老师最后一幕的恶毒阴谋。肯定很多人痛恨着光头这个角色。

(而且光头哥在一部老美剧《监狱风云》中也饰演了一个经典变态hahaha)

音乐是一个美好的切入点,可是我们在cd里、mp3中听到的美好旋律,根本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背后的苦练不会有人知道——无论你是天才横溢还是资质平庸,不每天练够八小时不要上专业的台。

弱小的我们,往往就是太天真了。

可现实不就是这样的么,从来就没有那种非黑即白的正反两面,只有不择手段的灰色地带。很多阴影我们不看见、不想看,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多少人,在生活中自己经历过那种表情——男主看到谱曲从whiplash一晃成了upwhiplash,满脸的惊讶、震惊、不知所措,然后是屈辱、愤怒。

这种情形让人不堪,不愿提及,但是让人成长的巅峰时刻。

这种时刻,对于凡人其实是来得太少太少,没有痛,就不会成长。

千万不要认真相信电视广告里齐家欢乐的洗脑场面,千万不要信喝了“爽歪歪”立即能爽上天,真实是——一边流血,一边成长快乐。

如果我们忍受不了流血与内心挣扎,那就安于平凡吧,幸福的一生,并不适合伟大。

正如这部电影的一句话宣传——“suffering is the soul of greatness.”

这就是导演要说的唯一真理。

看到最后一幕舞台上,男主角抗拒屈辱表情狰狞的狂舞着鼓棒,仿佛唯一的台词就是“fuckyou“,却是最绚烂的表演,我内心虽是难受,但仿佛一起痛着高潮了。

hit,抵达巅峰不就是这种癫狂么?

不懂世故人情看不透手段你怪谁?

这个点看到这部电影,真合适我自己。

我自己默默体会着,那些让人苦恼的微小痛苦,为何对自己造成了那般伤害。

orry,要变得杰出,没有easy模式。

你那点丁点的苦,就收起来、吞下去吧,这个世界没有真同情,只有成王败寇。

少废话,流血敲鼓吧。

没有结果,没有才华,没有身材,不赚钱,就去死。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3

在观imdb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第85届的奥斯卡,就像新上的菜一样,当然先要品个鲜再吃别的。一开始看这片的都会把它当成一部励志片,这部影片确实是有很大励志成分的,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恨铁不成钢的教育片,是讲这位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当然影片里有一部分也肯定了老师的激将教学法,但这并不是影片主要想表达的,在我看来其实这是部讲述一个变态老师被一位牛逼鼓手征服的故事,或者说主题就在鼓手而不在老师,老师只是个绿叶。这一点非常赞同翻译名字的同志,把《whiplash》这个曲名翻译成《爆裂鼓手》,这说明出影片的主题是什么,而不是翻译成“恨铁不成钢”或者“爆裂老师”,看我看来这部影片里最牛逼的就是这位鼓手,而不是老师的激将法,因为老师是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大波学生的,对任何人都没有偏颇,为什么偏偏这个鼓手成了大牛逼而其他人没有?这还是说明了老师的方法只是个助缘,关键看鼓手本身的意志,所以可以断定它是鼓手的主题。

影片前半段大家都会以为这个老师很牛逼,貌似风头都被他抢走了(这个演员确实演的很好),但是到了后半段发现有些不对头,尤其是老师与学生酒吧相遇到老师欺骗学生给了一个陌生曲谱,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没我们想象那样伟大的,尤其是在舞台上与学生的那几句对话和眼神交流,更加断定这只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老变态,而真正牛逼的人物是这位鼓手学生,最后鼓手的爆发震惊了所有人,当然也征服了这位老变态,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鼓手,到此为止影片才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励志片,而是一部关于鼓手的传记,老变态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但严师出高徒是肯定有道理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只是拿来用了一下罢了,不注意还真的会和主题混淆。剧本很牛逼,但是也很难拍,可以想象要找一个鼓打的牛逼又会演戏的演员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对于爵士乐的把控也是付出了心血,表现的不专业还怎么拿出来混,比如那差了几微秒的节拍对于外行人来讲是很难听出差别的,但是要把这些细节表现的很清楚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4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鲁练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继续苦练时,我在想换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车赶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车店,后急赶回取时出车祸,满身鲜血参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时是我,我肯定是放弃,身体要紧!最后弗莱彻设局要将他打入尘埃,他在拥抱父亲之后,像着魔一样重回舞台,引领乐队,疯狂打鼓,我在想换成是我,我有没有勇气?又有没有实力?

再说到安德鲁的导师弗莱彻,他剥夺了学生正常的生活,温和的情绪,把他们的自尊摔在地上,竭尽所能的侮辱他们。因为弗莱彻非常清楚,这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个人的上限,并检验他是不是真的是干这一行的料筛选出真正能承受摧残的料子,把他们逼成大师。

还有对于复仇的感触,复仇分两种,第一种是曾经拥有什么,结果被人无情的夺去,你为了把它抢回来,涌起滔天的怒火,奋起滔天的干劲,力量之大,且绵绵不休。第二种,是需要去证明什么。证明自己不是怪胎,证明自己并不无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证明自己不该被无视。力量之强,能逼出人的极限!就像电影的主角一样,他没有办法放弃靠音乐出人头地的愿望,家人对他的嘲笑,女友对他的不解,父亲的摇摆不定,同辈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想让他证明自己。他要成为这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他要被人记住。他宁愿吸毒酗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美国人晚餐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死后没人记得。

为了练琴,不在乎身体健康,练到满手是血,放弃爱情,放弃所有的空闲时间,这就是练得比别人好的代价,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在传统励志片中,似乎总是宣传着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办到。但是有些时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须要放弃些什么,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无为一生,你想被世人记住,你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艰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追求音乐,不疯狂不成魔,是不能成为大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疯子,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追求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都没有的毅力,冲劲,闯劲。天才永远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对待事业,不能有满足的想法,有时需要别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最好的,这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培养顶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为顶尖人物,就必须承担这些,唯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预想的成功。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5

?爆裂鼓手》看之前以为是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少年在魔鬼老师的带领下,最终成才。但是看完之后,特别是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停了十几秒才反应出电影结束。

可以说电影非常真实,也非常夸张。看到鼓手在刚进乐队被魔鬼老师打耳光,摔东西发泄,语言羞辱时,同情的流泪了。但是电影不是讲一个小白兔的故事。鼓手在成为coredrumer后,渐渐自大,以需要更多时间练鼓从而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为由甩了女友;在因比赛迟到,不得已出了车祸影响比赛而被退学后,出卖了魔鬼老师从而使老师被开除;到后来遇到老师却不道歉也不觉得羞愧,都表现出鼓手心理一点点的变化。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看其他影评说鼓手最后被老师逼出极限,魔化,才会有最后的爆发。在老师的影响下,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人。其实我想说,鼓手当时未必是被魔化,因为鼓手在演出前得知想要挽回的前女友又有了新的男朋友,而自己在当时这场纽约十分重要的演出中,由于老师的陷害,彻底毁了,根本毫无前途可言。在这样的极限下,做出最后的爆发也可以理解。毕竟最后魔鬼老师眼中也有了肯定,鼓手最后的发挥和老师最后的指挥共同呈现了完美的爆发。这本来可以理解是一个happyending,鼓手用自己的努力征服了老师,从而一释前嫌。

是不是这样呢?导演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电影是一个悲剧结尾。

那就很清楚了,鼓手终于从一个小白兔,变成了和魔鬼老师一样的,打着艺术的名头,不顾旁人感受,疯狂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上。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被鼓励的太多,从而不会一直进步,所以人们才会总是叫jazz退步了。所以他的魔鬼教学,就算导致学生自杀也没有什么不对。鼓手认为就算背叛了老师,但是也没什么不对,老师对不起他在先,无需道歉就可以参加演出。。。。。。这样发展下去,鼓手最终会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影片想要传达出的背后的意义吧。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6

我不懂爵士,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这片子。102分钟(107分钟版本没找到)不知不觉中过去,赏心悦目,节奏感极其紧密,师徒之间的对手戏刺激又不凡,我感觉这是2014年拍的最好看的片子。

以上都是废话,要是不好看我也懒得写这影评。看电影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享受,用八股文的手法从头到尾分析一遍没什么意思。

光头老师这个角色已经演神了,上一秒还在为人师表的关心男主的家庭、学业啥的“好好玩吧”;下一秒随手抄起件家伙就毫不留情地朝男主呼上去“拖了还是赶了”。上一秒还在温情含泪的回忆曾经教的学生;下一秒就直接恶魔附体把仨鼓手折腾到死去活来“内曼,你挣回核心了。替补们,给我吧鼓架上的血擦干净”。上一秒还在酒吧与男主闲谈人生谈理想,让观众以为他要洗白了,老师其实是一心为了男主;下一秒,回复本色,直接在表演中换曲子,要不是男主破釜沉舟,估计男主的艺术生涯也就断了。影片没有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手法,这已经不是严了,这秃子就是个变态。看到一颗好苗子,就忍不住踩几脚,看看是不是真的好苗子“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这种变态做法,估计已经到了毁人不倦的地步了,正确与否,不想多说。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变态一样的角色,把男主虐来虐去,把观众虐来虐去,却由衷的让我恨不起来,为什么?因为男主最终成功了。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经过了很多自己觉得难以忍受、难以克服的事,但是,等到自己一但成功的到达目标,曾经的自虐一样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很多影评说这是一部黑暗的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挣扎,我不这么认为。破茧才能成蝶,不过,要不要结茧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想成蝶就破茧,不想成蝶就安心的做自己的开心毛毛虫,路是自己选的,就应该自己走下去。除了自己,谁在乎过你的梦?

再谈谈整部戏的高潮,结尾的solo。台下做的都是知名的音乐人,被他们看上立刻就能飞黄腾达,一有差错,则万劫不复。光头能拼着毁了自己的演出也要把男主“毁了”的精神,还真是毁人不倦啊。难得前面酒吧那场戏营造出的“严师”形象,彻底又变成“变态”了。临场换曲,不仅男主,估计很多观众也被震惊的无以复加。所以第一首曲子,男主很正常的演砸了。然后,重点是然后。solo!我非常喜欢男主此时的眼神,癫狂中极具挑衅的自信的眼神。舞台之上,唯我独尊。

很多人都在想,光头到底在演出临时换曲子,是拿准主角不会放弃,从而让主角突破呢?还是真心的想断了主角的艺术生涯呢?也有人在想,如果主角没有破釜沉舟上去solo,结局又会怎样?答案重要吗?不重要。

再说几句,这片子让我想起了《黑天鹅》,极致的付出,导致极致的精彩。但是,这种入魔一样的极致的付出又有几人愿意呢?片子没有解释,只是把问题扔给了观众:男主的付出值得吗?有意义吗?就算明知道路艰险,也要继续走吗?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篇7

《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andy打爵士鼓

影片开头第一次约姑娘时被对方拒绝,一句话不多就败退。影片结束试图与姑娘重修旧好对方拒绝,也是一句话不多就放弃。这就是一个稳定的不变的节奏。但他对fletcher就不这样。从影片开始被动地等待对方「临幸」,发展到争取,争吵,斗气,撞车,推倒,节奏越来越凌厉。被退学后那一段音量放到最小,等待最后的solo。这两件乐器,在影片前90分钟极偶尔才能合上拍子,但大部分时间是强弱分明,而且鼓抓不到钢琴的节奏在哪里。fletcher对andy说的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不是我的tempo」。到最后二十分钟,在利用fletcher的性格造成最大落差,一个长休止之后,andy终于掌握到了主动,两个人完全合上了tempo,最后双双脱去上衣,在(音乐的)高潮之后,相视而笑,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人物、台词、镜头、剪辑,一个节奏都没有错。把枝枝蔓蔓拖泥带水的东西都剔得干干净??

因为是音乐题材,自然就有主题重现段落。

第一天去乐团训练,早上andy迟到了,因赶得太匆忙从楼梯上摔了下去。any终于坐稳正选鼓手的位置,那天早上他因意外又迟到了,后来赶得太匆忙被车撞了。fletcher的羊车经过andy的练习室门口,少年终于得到进入乐(后)团(宫)的机会。后来同样的故事再次发生,带来了另一枚少年connelly来争正选鼓手的位置。

后一次重现总是对前一次的发展或交待。车祸的情节就交待了andy第一天训练迟到也是因为闹钟故障。connelly入团时,fletcher一句「我早上就把谱子给他」的细节则则交待了第一天训练日他要andy早上六点到并特意叮嘱「不要迟到」并非故意耍人玩。

这样的回文形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之外,也暗示了结局。

影片嘎然而止在solo结束之后,乐队将进——也即是下一首曲子正式展开前——的那一刻。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少年andy在这一刻虽生犹死——虽然表面上还是正常人的样子,但是已经疯了。我仍旧觉得这才是最正统最严肃最认真的励志剧。

andy在重回舞台前拥抱了自己的老父,他也心知这就是绝别了。「与其平庸地活到90岁,我宁愿成为结束在35岁的传奇」。即使他最终成不了21世纪的charlieparker,就凭在jvc上这惊天一solo,他至少会有一个辉煌的职业开端——即便像sean那样短暂。在sean死后,至少有fletcher还会谈论他。能在死后,因生前的才华与成就而被亲朋之外的人缅怀追念,这就是andy的人生理想,他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设定。

求仁而能得仁。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么?

太多的励志电影拿主角金手指煲鸡汤。黑马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撞上大运就能干翻竞争者同时还得回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其实就跟「傻白甜圣母系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上遇到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一个类型的故事——那叫做童话。

童话在真实的成人的世界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励的不是志而是「梦」。

这部电影血淋淋(字面意义上)的告诉观众说「光有天份不够,有天份也学霸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进了最高学府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在最高学府里跟了最牛的老师还是不够」。因为就在最高学府的最牛逼老师手下有天份的学霸每年都有上百,十年就有上千,满足于此的话,你就随时可以被别的学霸替换并被遗忘。

成为the greatone,就是一条至死方休没有极限的进击之路,就只有不断更强更强再更强,没有退路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神仙教母。即使遭遇意外,即使受到磨难,即使面临绝境,宁可不要性命也毅不回头决不放弃誓不认输。

这样的精神(病)才配称为「志」——心上立士。

begreat跟「做人嘛,开心最重要了」是不兼容的。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你都google不到一个在本行业可被称为great的人物是每天睡足八个小时肢体健全精神健康家庭圆满母慈子孝高朋满座左右逢源的。

贝多芬,又穷又聋头发又篷,一辈子恋爱失败没讨上老婆,脾气暴躁没有密友,长期处在愤怒偏执的不健康情绪中。所以他的一生就算是个悲剧么?

对音乐史来说当然不是。对全人类来说也不是。对我来说当然更不是了。只有对那些把「老婆孩子热炕头」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答案的人来说,那老贝的确是挺悲催。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good和great的区别在于前者适用于「平庸者」——意指「你在碌碌众生中算得不错的」,而后者只有在突破「平庸」才能达成。

andy和fletcher都在追逐great。于是andy和二十四孝贴心男友就不兼容。fletcher和作育英才的鸡汤导师就不兼容。先舍而后得,这是宇宙恒理。假使忍不了孤独受不辛苦突破不了自身的极限,那充其量就只能达到goodjob的水平,而已。

fletcher的乐团并不是真·全金属外壳,脱团是不会受到军法处置的,如果受不了随时可以走。但是有那么多学员战战兢兢却赖着不走,甚至仇视威胁到他们在乐团中位置的人。可是他们却又不能像andy那样心无旁顾勇往无前。做人既不开心,又不可能成就great。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知道了却无法全心全意奋不顾身地去争取,这才是悲剧了。

而导演,在得到了any和fletcher这样两个因为薄而锋利因为纯而坚脆的角色后,却试图以光线的变化去铺衬一种更迎合主流情趣的「悲情」。做了这样的尝试,却又不敢像隔壁nightcrawler那样索性亮明立场一黑到底。也是被生生的夹在了中间。

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剪辑师傅,有这样的演员,却不能完全冲破常规思维的绊扯,去到更远更极限的地方,做得更纯粹更激烈,这也是可惜了。

音乐,并不是「令人愉快」这样肤浅的东西。「今天真高兴,我们来放段马(勒)一(交响曲)放松一下吧」类似这种台词,应该只有在荒诞剧里才会出现。音乐,是一种数学的语言。地球万物中唯人类能创造能享受。巴赫坚信它能通神。

只有在理性地控制之后,只有在完美的技巧之上,才有「感受」和「性情」的存在。如果唱歌跑调,再是用灵魂唱也徒然自爽。如果打鼓离奏,再是打得高兴得乐只空然沉醉。

fletcher对andy说「爵士已死」当然不是在说这种音乐形式消失——这该是各种音乐类型当中最旁流纷杂的一支——而是在说这种音乐的灵魂:从苦痛中得取力量,在欢愉中感受忧愁,永远在路上,没有脚的鸟永不停歇,这样的灵魂在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中惜已不到立足之地。

作为今年圣丹斯的获奖影片和奥斯卡热门,影片的上佳口碑主要来自于紧凑的剪辑、优质的表演和对于师徒关系非常规的刻画。诚然,影片的剪辑凌厉而准确,除结尾处有少许松懈,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动作悬疑片,节奏一再加快,冲突一再升级,影片结束,107分钟不知不觉中过去。影片对于音乐的处理也相当不马虎,体现了对于细节的重视和专业精神。

然而,如果将电影解读为描绘师徒关系,以及少年经历魔鬼训练,超越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励志电影,大概是个误会。片中鼓手和指挥从始至终是纯粹的互相利用关系。鼓手其实从未得到特殊待遇——他始终是乐队中和其他乐手一样微不足道的一员,随时被指挥予取予求,玩弄于鼓掌之间。在鼓手坦陈指挥对于乐队的虐待,间接导致指挥离职之后,酒吧相遇,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实际上指挥已暗暗设计陷害,如若没有鼓手最后的破釜沉舟,一个乐手的生涯就要万劫不复(影片一再强调在卡内基演出对于音乐生涯的决定性作用)。即使仇人之间,若有一丁点原则和不忍,做事尚不会如此残忍,何况师徒。

鼓手本身也并非传统的善良天才少年。一定的才华和逼迫自己到极限的决心也许天才少年皆有,但是本片主角个性中的偏执和阴暗才是他一直被指挥吸引,也是指挥最后透露出欣赏的主因——鼓手一定程度是年轻版本的指挥,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影片中有诸多巧合,其中鼓手丢失首席鼓手让他代为保管的乐谱一节,其实颇值得思量。鼓手是否真的如观众期待那样无辜?未必。台词给出许多暗示:首席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因身体有恙不能记谱,指挥早就知晓(那么其他乐手自然也知道)。鼓手在事发之后毫无愧疚,也从未想过补偿。键盘手似开玩笑让鼓手不要动自己的谱子,未必不是防人之心,等等。鼓手在争夺首席位置、与女友分手和佯作无辜答应指挥帮助演出时也同样毫无愧怍。因为同样认同追求卓越就要牺牲自我、他人,以至阻碍道路的一切,鼓手才会被指挥一番话吸引从而上钩,因为指挥的人生哲学实际道出了鼓手的心声。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结尾高潮处影院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王的奴读后感600字参考7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模板5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推荐8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5篇

读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最新8篇

读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参考6篇

读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模板5篇

读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8篇

罪与罚读后感60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696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