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宝贵的心得体会,很多人都觉得写心得体会,是我们记录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1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2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3
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对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时期是情有独钟的。这是批评家休·肯那(hugh kenner)笔下的“庞德时代”(pound era)。庞德被艾略特尊称为“更高明的艺术家”,他标志的是美国作家逃离“一战”以后来到欧洲,撷取非西方文学艺术精粹融入英文,从而谱写出崇高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的时代。“二十年代后没有文学事件”是美国人文学界一个老派而顽固的看法,而现代主义也仍然是英文博士生趋之若鹜的领域。然而,二○○九年出版的著作《体系时代》(program era)却逆流而行,把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国文学作为自成体系的一系列作品拿出来解读,并明确提出“大师不是变得稀有,反是更多了”的观点。作者马克·麦克格尔目前在斯坦福大学英文系任教,他认为,三十年代以来,文学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一个机制,固然有钳制和规范个性的作用,但也给做文学梦的年轻美国人提供了更多机会。文学生产的过程更为系统化,与学院的关系也更为紧密,但这与当代文学的伟大并行不悖。写正在发生的文学史是不容易的,然斯人斯事墓木未拱,也给了作者一些便利,麦克格尔选择了不少当红和不被重视的作家,趁他们的作品生平尚未湮没之际,来诉说一个晚近文坛谱系浮动变化的故事。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批评”(new criticism) 兴起以来,文学批评在学院里站稳了脚跟。同时,哈佛的“四七戏剧工作坊”开创了在学院内讨论文学创作的先河,不久,随着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成功,创意写作训练的理念在全美推广开来,“二战”之后逐渐固定为一个体系,使作家“从学院来又回归学院”的模式普遍化。如果说文学批评的学院化拉大了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距离,那么文学创作的学院化又缩小了这种距离。故此,虽然英文系和创意写作项目相互很少沟通,思路完全不一样,但毕竟都以学院为依托,都越发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旦有了体系就有了定规,有了圈子,有了这些东西所带来的情感和利益纠葛。体系性是两者都摆脱不了的后现代转向。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体系时代”可能是对于著作的英文原名 program era 最贴切的翻译。
体系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有许多具体的交叉点。美国中学和大学的英文教学侧重阅读原着,所以不少美国当代文学作品都以适于在本科和研究生课堂里被讲授为目标之一。这是除了获文学奖或者被重要文化人士挑选为读书俱乐部阅读书目以外确保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大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一九七四年同时发表了两部作品:短小轻盈五脏俱全的《拍卖第四十九号》(crying of lot 49)和恢宏恣意繁冗无度的《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如果没有适合作为课本阅读的前者,品钦的才华估计大多数美国本科生都不能消受,命运可能会和怪才威廉·加斯(william gass)相埒,只能放在文学博物馆里被缅怀,进不了活的文学史。同样的,如果一个作家被重要批评家贬斥,那也会隐性地被大学课堂封杀。印度裔移民作家巴拉蒂·慕克吉(bharati mukherjee)被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指斥为可怜的归化文学,在文坛的生命力就岌岌可危。当然,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过程从来不只是个人才华的天然结晶,背后都有学院和出版网络的作用。沙翁的传奇有赖于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中年以后在伦敦等地的讲演,说的内容后来结集成册。丁尼生在剑桥三一学院读书期间深受济慈影响,成了桂冠诗人以后就把十九世纪最伟大诗人的桂冠献给了后者。三十年代艾略特任 faber & faber 编辑的时候,受人所托阅读了女作家杜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的小说 nightwood 的手稿,渐生喜爱,提笔写下序言,奠定了这本小说的名声。在体系时代,经典的形成更明显地遵循一些看似“外在于”文学(当然社会本就是文学一部分)的规律。如果威廉·伯勒斯(william burroughs)在北非的经历不是正好能被用来论证美国文学与后殖民历史的关系,或者说汤亭亭不能启迪本科生思考叙事和历史的交汇,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变得更为小众或慢慢被摒弃淡忘。系统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
文学创作和程式化的学院教育之间的矛盾紧张正是麦克格尔的 program era 想要发掘的。作者考察的是当代美国小说与教育体系——尤其是创意写作项目——之间的关系,笼统说属于文学社会学的范畴。当代主要是指一九四五年之后,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麦克格尔所用的“program”一词涵盖了大学系科和项目设置、教育宗旨和社会机制种种内涵,本意是要指出人在后现代社会中被社会制造、约束的过程,而这些意思也可以被中文的“体系”这个词概括。本书译者将program翻译成“系统”也无不可,只是似乎不如“体系”宏大。译者同时也将这本书介绍为美国创意写作项目的历史,与原书的重心略有偏离,这应该与翻译者本身的兴趣主旨有关,本文最后再略做评论。
麦克格尔从个人创造力和体系化教育之间的博弈入手,把文学的社会背景(即创意写作项目宗旨和教学方法的历史)、文本细读和作家生平分析(着重在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文学传承)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全书的风格有点类似美国大学文学教授在一起吃饭聊天时候的闲扯,充满了生动的文学八卦。让人印象较深的包括一张爱荷华作家工作坊主任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的旧照,照片里的恩格尔在打字机上工作,手边躺着一条卷起的鞭子。麦格尔用这幅图像来象征爱荷华项目用“叙而不评”(show, don’t tell)的原则不断鞭策警示学员的风格(原书插图在中文翻译中都被省略了)。麦克格尔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有深度但不过分曲折,意在把单个作品的阐释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庞德时代》里碎片化的文学逸事相比,麦克格尔对体系化时代的书写本身就是体系性的。
在作者笔下“体系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每部分都有几个代表性作家,而他们的写作生涯都体现了创造力和学院规范之间相互矛盾和纠缠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前三十年是美国历史中的“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此时涌现了一些着眼于社会进步的教育理念,代表思想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和勒格(harold rugg)等人以孩子为本的新式学校观 (the child—centered school),注重的是让移民和美国底层家庭的孩子融入到美国民主的主流中来。培养全民创造性的热潮间接催生了创意写作项目。一九一二年在哈佛大学成立的“四七戏剧工作坊”就开始塑造写自己知道的题材的并以当代为重的精神。然而,一九三六年成立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在恩格尔掌舵以后,受新批评的影响较大,把技巧的锤炼融入了创造性的培育中。而这种教育思路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弗兰纳瑞·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极其自律的短篇小说,避免第一人称,尽量用视角非常有限的第三人称叙事是这种自律精神的形式依托。
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到一九七五年,这是反文化运动和少数族裔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也是对口头传统更为重视的一个年代。新批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wayne booth)从“叙而不论”的原则面前退却,代之以“声音”(voice)的概念,指出作品内部不论有多少纷杂的声音,整体仍然被作者所把握的独特的声音所驾驭,因此弱化了技巧,凸显了作家个性赋予文字以灵魂的作用。与此同时,学者用最新的录音手段系统化地保护印第安部落濒危的语言,加之少数族裔写作和项目的崛起,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身份和声音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对象牙塔的看法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加利福尼亚大学第十二任校长克拉克·科尔(clack kerr)一九六三年的讲座集《大学的功能》提出了“多元大学”(multiversity)的观念,认为美国大学已然变成居于体制内但与体制外的多元力量相沟通的特殊场所。受惠于大学自身定位的调整,创意写作项目在全美国快速发展。肯·克伊塞(ken kesey)这样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创意协作项目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飞越疯人院》借用印第安病人的视角来叙述疯人院里被体系压制碾碎的灵魂的故事,体现了时代和他自己学院经历的印记。
第三阶段从一九七六年延续到二○○八年,也就是作者成书的那一年,这个时期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同一化齐头并进。从创意写作理念的发展来说,爱荷华和斯坦福所推崇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占了上风,而布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和纽约州立布法罗校区等地推崇的实验写作风格,或称之为“极繁主义”(maximalism),则在整体上处于劣势。极简主义以卡佛、安妮·布依蒂(anne beattie)等作家为代表,其文化内涵体现的是中下层白人的阶级特性。极简主义的故事不仅围绕着小人物和中下层阶级失败者的经历,而且从形式来说也是一种对全球化的规避,把美国经历限制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极简主义在海明威时代也许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在此时则有了比较深远的'体制背景和特定的文化意义。极繁主义处于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边缘,只在学院里被少数人谈论,读者寥寥。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姑且称之为“微缩主义”(miniaturism),即在狭小的篇幅里讲述多元文化的故事。微缩主义这种形式又把我们带回了创意写作项目一开始就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大学校园在体系森严的背景下如何既成为体系的一部分又超脱其外以培养个性和个人创造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上述三个阶段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学潮流。概括起来说,第一阶段的文学主流是“技巧现代主义”(technomodernism),第二阶段是“崇高文化多元主义”(high cultural pluralism),而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中下层阶级现代主义”(lower—middle—class modernism)。
麦克格尔不仅构建了一个有关当代美国文学的叙述,而且把这段历史放在现代性的框架中来理解。他反复运用“反思的现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这个观念,直接引用的是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和贝克(ulrich beck),当然把现代性和反思性相连也(至少)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意识论和马克思关于意识被资本异化的理论。反思的现代性在麦克格尔的论述中有两层意思。首先,随着传统的社区变化被巨大冷漠的社会体系取代,制度变成了显性力量,个体的塑造和重建都离不开体制,个体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可以窥见超越了个体的力量,所以现代性意味着对形成自我的异己力量“反躬自问”。其次,我们对体系和自我关系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我们身处体系内的实践。除了体系,麦克格尔还经常用“制度”(institutions)来指称体系的具体内核。制度分三种:包含于有形建筑里的机构、无形的思想以及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的文本,包括课本和当成课本的文学作品。
作者为了兼顾可读性和学术性,选择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学术文体。在去专业术语的闲适文风中夹杂了一些复杂的图表来概括所论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很多学术著作一样,《体系时代》也喜欢“玩弄”名词,比如说偏偏不用约定俗成的“后现代”概念,而改用“技巧现代主义”来表达写作技巧被固化为准则的含义。对理论的应用散见各处,却都点到即止,福柯的名字就出现了几次,但每次都不超过两三句话。作者的学术“混搭”风与哈佛出版社一贯的风格暗合,获得奖励非学院派批评的特鲁曼·卡波特文学批评奖也不在意料之外,不得不说作者貌似独创的文风里讨巧的痕迹重了一些(它本身就是体系化时代充满矛盾的产物)。但毋庸置疑,这本著作对文学批评的同行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它的主旨不在于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作者并不急于拿自己的文字来刷新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而是选取了另外一条同样常见的路径,即重写文学史的路子。麦克格尔的文学史不提供硬数据也不求面面俱到,挂一漏万的现象当然不可避免,有许多美国作家,如麦卡锡、德里罗等,跟创意写作班不太沾边,故弃之不录,沾边的也有很多没有提到。
麦克格尔不仅能对单个作品作家做出独到深刻的解读,而且把片段连缀成故事的能力也很强。约翰·巴斯(john barth)一九六六年在宾州大学执教时写作的小说《羊孩贾尔斯》(giles goat—boy)就发生在一个浓缩了人类历史的虚拟校园里,主人公贾尔斯是由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的机器人,但又被赋予了爱欲和富有直觉激情的“人”性。麦克格尔认为这本小说不仅揭示了同时代很多“校园”小说的深刻寓意,而且预示了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科幻作家的作品里调和机器和人性的母题,如尼尔·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的小说《钻石时代》(the diamond age)里男性/技术和女性/情感思维相结合所创造的教育模式。回头来看,巴斯的小说令人信服地成为当代美国文学反思体系化教育如何孕育个性和创造性的一个截面。正如巴斯的写作生涯与他长期在学院受教育和教学的经历有关,纳博科夫的写作也折射出了他与学界的渊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在康奈尔等大学执教期间深深感到了教学对自己创作的牵绊,这个烦恼与他一贯反对将文学社会化的观点互为因果。因此,纳博科夫的文体和叙事风格在根本意义上是痴迷于自我的。亨伯特和奎迪(quilty)与《微暗的火》里的shade和kinbote是两对著名的双生子,各自为对方的幻影,也是纳博科夫本人的反向透射。不论我们是否同意麦克格尔的评价,书中举的例子很多都烘托出了他的主要观点:写作根本上是有自传性的,但体系时代的自我又是在写作过程和教育、社会体制中被生产出来的,个人的独创性不是简单的有或无。体系时代的文学对社会体系和“自我”、“主体”的纠缠不休尤为敏感,在这些文本里,“自传”的因素有序而隐秘地弥散。
当然,麦克格尔这部作品并非横空出世。(体系时代里还有什么是原创的呢?)从八十年代以来就有一系列学术作品探讨文学研究、经典形成与美国学院体制的关系,但论创作与学院关系的这还是第一部,与二○一一年出版的谈法国理论对美国当代文学影响的著作《理论之后的小说》(novel after theory)相映成趣。
最后来讲一下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总体还是细致到位、形神兼备的。笔者白璧求疵,略感译笔有些方面或可再三斟酌,故献芹一二,还望与译者商榷。第一章题名中的autobardolatry被翻译为“莎士比亚式崇拜”,但其实作者是想表示“自我崇拜”,即把自己当成莎翁这般人物的意思,指的是美国进步时代教育观弘扬个体才华的理念。再比如show,don’t tell 的原则翻译成“客观叙事”,虽然意思上接近,但不如“叙而不评”或者“以叙代议”更加精确传神。前面我提到过,中文翻译背封的介绍把这本书定位为美国创意写作史,而中文译本也收入了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译者之一葛红兵教授为丛书作序,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的主旨在于借他山之石,介绍美国经验,以促进中国创意写作项目的发展。麦克格尔虽然指出了体系时代文学创作机制中的种种悖论,最终对其成果还是肯定的,因而中文译者这样借用并无特别不当之处。或许可以说,本书的中译本体现的正是麦克格尔笔下体系时代的跨国延伸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4
以下是关于学习儿童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一起了解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让我们带着儿童文学中的赤子之心,和孩子们一起拥有美好纯粹的童年,让每一位孩子都爱上读书。
“行走在生活里,要到文学中坐坐。”
一天的培训充实而幸福,在大家的带领下我的思维遨游在儿童文学之中,思想飞到课堂,飞到故乡,感受着每一位领读者的赤子之心。
一、因为教育
朱永新老师在阐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时说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因为教育,阅读儿童文学,因为家长的喜欢和关注,朱老师微博上的“童书过眼录”注重推荐好书。
我们是教育者,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是否注重阅读对我们的学生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的阅读课上,周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另一种春天,在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敞开心扉,把文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来袒露心声,课程结束时周老师把《绿光芒》和《迎面驶过》两本书送给了孩子们,
让整本书贯穿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遇见这样的带领阅读的老师,何其有幸。
朱永新老师说,喜欢儿童文学也是在弥补自身儿童时期的阅读遗憾。我见到过孩子们渴望阅读的神情,也很欣喜于和孩子们一起的阅读。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干净纯粹的儿童文学是最主要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用儿童文学带着孩子自由徜徉。
二、故乡与童年
故乡既童年,童年是心灵中的故乡。
在高中时期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当时十分喜欢,想在想来,大概是那文中有作者的故乡,故乡中也带有他的童年,而我在阅读时也会找到自己故乡和童年的片段。
梅子涵老师说,文学可以让人想起忘记的东西,在今天的阅读课上我们也看到了梅老师的童年,看到了他在那个春天去想看的人身边坐坐,看到了他在外婆、姑妈照顾下一起度过的童年。
童年是要边回忆边记录的,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作品,儿童文学的作者是成年人,他们在作品中回忆,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故乡与童年。老师与学生一起读儿童文学,会读出来不同的内容,在交流分享中会有别样的精彩。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5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最诚挚的朋友。从孩子幼儿园起我们就买了许多图画书,有《奥特曼》《葫芦娃》《白雪公主》这样的童话故事图画书,也有《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经典读本,刚开始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没有过多的去让孩子理解书中的含义。
现在女儿上一年级了,女儿的班主任老师非常提倡亲子共读,在梁老师的提醒下我们都认为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更为重要了。为了能积累和丰富词汇,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我们每天在睡觉前抽出20分钟作为阅读时间。我和孩子要么靠在床上,要么坐在沙发上依偎在一起读书,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有亲情的读书氛围,也能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讨论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探索故事所隐含的道理。我发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往往和大人很不一样,她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候我就做个耐心的听众,听取她的意见,纠正她的不足,称赞她“独到”的见解。这样孩子现在更喜欢读书,一有空就拿童话故事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起来。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不但认识了很多的字,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增加了她的自信心。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环境和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亲子共读筑起了一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和孩子都受益匪浅。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孩子的班主任开展的亲子共读活动,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6
合上了《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其中的一篇文章《书给了我快乐和益处》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书能给我们快乐和益处。这篇文章是冰心奶奶写她小时候看了一些书,产生了许多想法,也使她获得快乐。
书确实给了我们快乐和益处。在无聊的时候,拿一本书读,便会觉得十分有趣,心情也会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也常常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看书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被书中人物的精神感动,从而让自己也学习他们的品质。
书是很重要的.,它是知识的海洋。因为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很多都是从书上学到的啊!读了书,我们知道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读了书,我们了解了唐僧取经路上的重重艰难;读了书,我们来明白了要助人为乐的道理……书给了我们这么多有益的东西,我们应该要多读书啊!书不但开阔我们的视野,而且会使我们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热爱祖国,要勤奋地学习,要向自己的目标努力迈进……
看书,我们始终不能松懈。记得有一阶段我们的作业比较多,我也抽不出空去看书,结果我发现那段时间我写作文时没有什么思路。唉,无论有多忙,我们也要经常看书啊!因为,书能够给我们一些写作的思路,也只有书,才能让我们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我们的生活中却少不了书,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让我们获取更多的快乐和益处!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7
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授予了书真正的评价。在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书。也是再这期间,我发现了《儿童文学》这本书,这本书里面的故事特别精彩,每一本看完之后我都获益匪浅。
?儿童文学》分上下两部。上部主要给我们介绍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下部主要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理。每一部还分几个板块。上部分为:文学佳作·作家专辑·中篇连载·散文雅苑·诗路花语·青春纪实等几个板块。下部分为常青藤·奇异果·文学新苗·九0笔团子·拇指阅读等几个板块。
记得第一次看《儿童文学》时,我就被故事中的情节感动哭了,那一则故事的名字叫《诱狗》。故事讲了一个叫一刀的青年,父亲早逝,母亲在别人家做杂工,他无人管束,成了放任自由的游荡少年。因几次做梦梦到猪蹄而啃自己的手后。决定实施早几日前就决定的计划:诱杀一条狗。
于是,他从老巷穿过,走出居住的这片脏乱老街区到了高楼密集的新街区。准备诱惑新街区被养起来的宠物狗,但这些宠物狗没有那么容易被诱拐,因为它们的主人都会在不远处看着。转悠了大半天,他准备的骨头和肉片损失得差不多了,却没有诱不到一条狗。他沮丧地走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突然踢了一块石头。正好砸着了垃圾堆处一条皮毛肮脏的正在垃圾堆里寻觅可填肚子的食物的流浪狗的'腹部,他贪婪的目光中顿露杀机。
他一边接近流浪狗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剥皮食肉·卖钱。这只狗不幸中计了。他带着狗到了这片市区最热门的小食街。因为这里有几家狗肉火锅大排档。他首先挑了最近街口的那家谈判,让他们杀这条狗,给自己一半狗肉,卖一半给他们。谈了一会,没谈成。于是,又带着狗挨着几家谈下去,结果他都不满意。于是,他悻悻地带狗走。他决定自己杀。
经过了这么一回,狗从他刚才跟大排档老板谈话的眼神中捕捉到了某种威胁到自己生命的杀气。但它还是那么忠实地跟着他走。因为狗已经把他当做它的效忠的主人了。狗是不会离弃自己认定的主人的,哪怕主人要杀了它吃了它,面对挥向它的锋利刀器也只能含泪哀望,而不弃之而走。他正在建筑工地找绳子,准备勒死狗。突然听见头顶上方好像传来几声男人的惨叫。接着,身边的狗化成一道影子把他扑倒在地上。他只觉腰站被地上的砖堆重击了一下,接着就昏迷了,醒时,有不少人正绕着他看。而他的身上被一堆沉沉的物体压得呼吸困难。血从他的头上流下来,他想起来了,是狗把他扑倒的,一定是狗知道自己要被他杀了,才袭击他以报复的。他以为自己要死了他后悔到心窝都发痛,不应该对狗起杀心。,在后来得知,原来那血不是他的血,是狗的血。狗因为保护他被砸死了。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颇深。难以言表。《儿童文学》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今后,我一定还会继续
读文学书的心得体会篇8
乍暖还寒时节,“三思而行——语文课改十年之批判与重构”小学语文90学时培训在雨后初晴的温大学院路校区如期举行拉开序幕,因为一直忙于学校一些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较少有机会参加语文专业方面的学习培训,因为一直教着高段的语文课,对低、中段的语文教材、教学几乎从无接触,心里对本次培训学习充满了憧憬。90学时报名时,听着学校同事对组班徐俊老师的推崇,心里更有一份真诚的期待。
培训伊始,徐老师从教学意识、教学结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段意识、教学技巧、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教学流派等方面对课改十年的教学常态进行反思,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此后三天的理论学习中,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令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
徐老师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让课堂走进生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练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才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让课堂走进生活,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
理论学习完成后,在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徐老师亲自上阵为学员们展示了《荷叶圆圆》、《因为善良》两堂低段、高段风格迥异的示范课。名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领略了语文教学别样的精彩,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调动和细致入微的引领,对课堂问题设计到整个教学流程的优化,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到课堂训练的实施,都值得我反复的品味。观摩了徐老师的本真课堂,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我对语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此次小学语文专业发展90学时的培训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让我不仅得到了不少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我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更多的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