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完整的观后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因素,我们在进行观后感的写作后,都要认真检查一下,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师好观后感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1
昨晚下课后团建集体去看了《嗝嗝老师》,一位有生理缺陷的老师和一群社会底层叛逆难管的学生,不剧透,推荐大家影院观看,说说感受吧:电影最打动我的是让我感受到“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爱。”
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内心紧张到睫毛都在颤抖,于是把自己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一字不差的背出来,整整一个小时的内容,我背了一个星期,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该互动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公开课还是会把逐字稿写下来)。可是上课的时候还是紧张到衣服全部汗透了,现在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三个年头,有了上千节课程的积累,控场能力越来越好,对于教育这件事情也有更多的理解。就像电影里面说的那样:很多东西不止是大纲里面才有的,也不是一定要从书本里面才能学到,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让孩子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勇敢接受自己,面对恐惧。
印度的贫穷,生理上的缺陷,阶级的不公平,这些真的让人很沮丧,但是遇到了一个北极星一样可以指引方向的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在好老师眼中没有差学生,有的只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她寻找能够打开这些“坏小孩”心锁的钥匙, 不断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
a班的男老师则认为“卓越一定是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男老师错了吗?说实话没有错,我们都坚信那些卓越的优秀的人一定是最努力的。
可这一套理论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自己放弃的学生。你跟他们说卓越和努力,只能换来无动于衷。但嗝嗝老师却用信任和用心的教学方式成功地激发“朽木”们学习知识的热情,这才是一个好老师,为人师表,永不言弃。
结尾被美化了,孩子们通过努力终于证明了自己,赢得尊重,并且真的都成功做到了,虽然过于理想化的剧情有点难引发共鸣,但是我喜欢这个结局,无论现实情况如何,我希望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
最后的最后,希望在这条路上向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看齐,永远铭记:优秀的教育,是点石成金,春风化雨!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2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师带领一群差生的逆袭,《嗝嗝老师》借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鸡汤虽然稍显老套,但电影以喜剧手法对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条下,其既有着感人肺腑的共鸣,也对现代教育体质所存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嗝嗝老师》以天生患有抽动病却心怀老师梦想的主人公奈娜为引,虽然在经历了数度挫折后她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但却被分配到了最差的班级9f任教。面对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差生,奈娜并没有如其他同事那样选择放弃,而面对学生们对其缺陷的嘲笑做弄,从小就性格坚强的她却用自己寓教于乐的方式,竭尽全力的去引领学生们走出了迷茫。
在这一不以言弃的过程中,《嗝嗝老师》所着墨的还有印度教育自身的问题,印度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免费的公立学校,另一种则是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教育则远好于前者,而这群来自贫民窟的学生是因为机缘巧合获得了私立学校的入学机会,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但阶级的差距以及老师的偏见,却使这群学生反而没有能获得公正的待遇,从而自暴自弃,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奈娜,其人生可能仍旧只能止步于贫民窟。
奈娜的到来则就是在去改变这一切,因为自己也曾饱受歧视,所以她能切身感受到这群孩子们他们顽劣之下真实的隐痛,而面对真诚的奈娜,这群孩子也从伊始的对立到最终对她打开了自己的心房,奈娜对学生的爱不仅成功的融化了曾经摆在老师和差生间看似不可融化的坚冰,也直击于印度教育体制的痛点。
一段师生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教育之路,无疑成为了电影最为暖人的所在,《嗝嗝老师》也由此抛出了自己“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内核,虽然这一说法或许过于偏激,但一位真正的良师从来都不仅在于自己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而是其能言传身教的为学生指引正确前进的方向。
不单是印度,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有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俗语,对阶级的偏见其实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师》虽然带有着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样的电影仍旧能带来足够的感动与反思,愿所有学子的求学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般的老师。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3
?嗝嗝老师》有明显的印度电影风格,小视角大主题,励志!有感染力!
奈娜老师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这属于一种神经性疾病,大脑的传导功能发生短路,产生无法克制的反射动作。
奈娜的双学士光环掩饰不了她令人沮丧的病症,她一边打着没完没了的嗝,一边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当一名老师!
五年的求职路,就像“次品”的巡回展览,展到哪里,嘲笑和讥讽就跟到哪里。但奈娜依然一根筋!
终于母校抛来“橄榄枝”。由于征地而不得不收留的贫民窟学生,毒瘤一样让母校头疼!奈娜成为母校没有选择的选择。
影片没有为贫民窟的孩子洗白,他们因为自卑,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抽烟,赌博,玩老鼠,恶作剧……以无所不为的叛逆,以满身的锐刺和獠牙,攻击优等生,恶搞老师。
曼陀罗花,也会有春天,因为有永不服输的奈娜老师!
虽然早已过了崇拜英雄的年龄,但是奈娜老师依然让我顶礼膜拜!
生活的智慧,就是教会我们在“不可能”面前,学会拐弯。
奈娜老师,面对不可突破的堡垒,她不倒翁一样,倒下,站起来!再倒下,再站起来……
奈娜老师是疯子,奈娜老师也是天才!
电视剧《士兵突击》的高连长说,我认识一个人,他每做一件小事,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抓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
奈娜老师,像抓住稻草一样,一点点为孩子们找回自尊,那是飞向蓝天的翅膀!
台湾作家将勋先生说,“教育不是在教书,这实际上是一种救人的工作”。原生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一切由不健康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只有老师能够拯救。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不是不善良,只是他们的善良贪睡,需要人唤醒。
奈娜老师也有无奈的时候,生活靠“努力味道的鸡汤”,走过风,未必也能穿过雨,这是社会的现实。但是你不努力,你连输的机会都没有!
奈娜老师拯救孩子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有人说,所有的惊喜和崇高,都是你的善良和人品的积累。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如果你一味地沉溺阴暗和堕落,不是别人不肯拉你一把,而是你放弃了攀登!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4
首先,先感谢一下“教师”这个群体。在刘慈欣笔下的小说中,外星人不理解居然人类会有一大批放弃劳动生产,专业从事“知识的代际传递”的群体。(《乡村教师》)然而,在我们这个弱小的种群发明新的知识学习方法之前,这样的“牺牲”仍无法避免。于谦在本片中饰演一名八十年代面对“问题班级”的模范高中教师,希望孩子们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聊聊这部片子吧。总的来说,作为青春片,在剧情上算是基本合格。脸谱化的学生形象,刺头、学霸、班花……八十年代的兄弟情和闺蜜情都有较好的展现。“自行车”作为全片的线索,“癌症”、“早恋”、“车祸”等桥段虽俗套,但讲述完整可信。本片结尾,没有对“高考”和众人结局描写,仅突出苗老师的“不告而别”(难道人民教师就不该对妻儿负起责任吗?)觉得有些突兀。没有惊喜,7.5分可。
于谦老师“相声皇后”在影视剧上的演技还是远胜郭老师的。俊男美女的新生代演员演技在线,期待他们今后的发展。吴京、艾伦、张国立、乔杉、孙越等一大批“德云一家人”的友情客串给本剧平添不少喜剧成分,冲这些,本片还是值得进影院一看的。
艺术基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我觉得不必斤斤计较影片中所有细节的可行性。每一个人物,我们身边都存在相似的原型,而通过“脸谱化”、“戏剧化”的加深,最终在“理想”和“真实”间拿捏尺度,这是戏剧。
老师是平凡人,他们也会追求学校分的福利房,会在意一年又一年评比的“优秀”荣誉,也会在妻儿的落魄中动课外辅导挣钱的心思。我们显然不能苛求他们,要求他们全知全能。他们在我们之前出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给青春的我们以指引,已经足够让人尊敬了。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有他们作伴。
愿天下所有教师身体康健,能有幸看到自己的桃李满天下。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5
最近,我们西关中学弘毅和扬帆班主任工作室的老师们观看了电影《老师·好》,它是由张栾执导,由于谦、汤梦佳、王广源等主演的电影,是一部叙述教育故事的电影。多年来,对教育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看法、声音,似乎任何人都有理由也有权利点评一二,但对我们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个正确的选择,那才是最最幸福的。
起初看到海报及简介,知道主演是于谦,就以为是个喜剧片,因为他是相声演员,但没想到于老师扮演的苗宛秋老师,让很多人想起了学生时代朴素的时光,触动了内心深处柔软的、美好的记忆,这就叫共鸣吧。
电影以苗宛秋老师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故事及纯真情感。学生有积极好事、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品学兼优、温婉可人的班长“安静”,有一位家境困难、身患重病的“刘浩”,有桀骜不驯、迷途知返的“洛小乙”,还有舞痴兄弟 “文明”、“建设”、等。办公室跳disco,背着军挎包喝水,五十元的二手录音机,一双昂贵的旅游鞋,精彩的学生节目表演……都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青春时期的春心萌动、兄弟情、闺蜜情都有较好的展示。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苗宛秋老师看似霸道古板,实则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毫不手软,面对学生们找回自己的自行车,他却吼着“快去学习”,背后却是免费给学生补习,拿出积蓄给生病的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一高二学生的调皮捣蛋、稚嫩抵抗,高三学生的感动回报,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苗老师付出真爱,无私奉献,望其成才,学生们为之感动,迷途知返,学习回报。苗老师的宝贝自行车丢失后,上晚自习时, 同学们每人一只手电筒,分散开找自行车,这就是学生幼稚的纯真的回报。学生洛小乙,原先和街上的“小混混”有来往,他追求上进,积极要求加入共青团,受到挫折后,学也不上了,和“哥们”混起社会,苗老师不顾个人安危,进入酒店找回洛小乙,挽救了走入歧途的学生。他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对学生的“伟大的爱”,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将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才能走好?这是我们老师要关注的,我们可以从苗老师身上学到很多。
本影片刻画了师生真挚纯粹的情谊,在那个物质贫乏年代,难以磨灭的师生情最终成为彼此最珍视的回忆。“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这不仅是苗老师的心声,同样也是学生们的心声。 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老师,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呢?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我们老师都要把这句话理解体会,这样心态才是最棒的。
影片《老师·好》讲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本来考上北京大学,却因为家庭成分不能去读。他的老师送给他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老师的引导下苗宛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熏陶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王海也考上师范大学。年代虽然久远,但一代代教师的承前启后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育人令人感动。
结束语——“老师好”这三个字,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礼貌问候,更是一个老师付出毕生心血和代价之后赢得的尊重与殊荣。
老师好观后感800字篇6
“咔嚓!”照片定格的一刹那,影片也就结束了。一张黑白的老照片映在了屏幕上。在场的许多同学纷纷站起身来,给予热烈的掌声。而我和周围的人却还未缓过神来,陷入了沉思。确实,电影里至纯至深的师生情震撼到了每一个人的心,感人肺腑。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一班高中生在高中三年与他们的班主任——下调到地方来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苗老师,一位严厉却不乏爱心的负责任的老师的相处情景。起初,他们竭力反抗苗老师不通人情的苛刻班规,纷纷“起义”,自行车无疑就成了“牺牲品”。但后来,随着高考的逼近,师生间又开始相互理解、包容,自行车便成了师生情的承载物。
这部影片非常贴近我们,因而被广大的学生所接受,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刚开始,我也和那些高中生一样义愤填膺,对老师的专制而打抱不平,对班里的奇闻轶事会心一笑,对洛小乙带领同学们干的每一桩“重大事件”拍手叫好,对老师出的洋相而欢呼雀跃。
然而,影片并没有结束,它将镜头转向高三。师生之间,仍然冲突不断。但学生们观察到了更多苗老师生活的细节:他骑车送洛小乙远去的背影,他看到北大录取书后的深思,他开补习班却不收钱的无私,他被上级误会却无辩解的沉默……慢慢地,这些成了师生关系的调和剂,自行车化身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有一天,这个不容缺失的一部分遗失了。当学生们将它找回来时,迎来的却是老师的怒火,面对班主任的呵斥,他们表现出了苦楚和不解,其他,有谁知道,老师比我们更苦楚更无奈啊!作为老师,他既是我们的朋友,又得当一名称职的教师,当朋友与教师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教师,为的只是尽自己所能,将学生培养成材,长大成人啊!为什么苗老师要说教师这个职业难呢?因为老师面对的,不是工厂里的机器,也不是实验室里的试管,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还是一群懵懵懂懂的青少年,负有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使命!
从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比如:在洛小乙放弃学业,在社会上混时,唯一没有放弃他的,是老苗。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城,历经千辛万苦,在一家餐馆里找到了洛小乙,劝说他回去,扭转了他的命运。这里足以表现出老师对我们学生的关心。但日常生活中,仍然有同学说老师作业布置太多,抱怨这抱怨那,那么,回想一下这个片段,老师都是有苦衷的,在朋友和教师之间两面为难,大多数人平常只看见了老师严厉的一面,却不曾想过:再硬的冰都是由柔和的水构成的,没有仔细留意过老师作为朋友的一面,老师的真正用意就被埋没了,师生之间也就产生了隔阂。
那么,如何消除隔阂呢?需要我们学生来努力。也许,我们与老师的交流不是一辆自行车,但也有其他选择。比如,作业本上,堆满了答案,红勾或红叉,这何尝不是一种方式呢?只要我们留意观察,无物不成篇。
影片里,老师的临别赠言,可否记得?“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最好的时光”那么,我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才感受到师恩,而是它一直伴随着我们,直至毕业。”所以——
我们是否欠三尺讲台上,粉笔春秋的老师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