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是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优秀的观后感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思考,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难忘岁月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1
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众多外出经商的徽商,姑妈的母亲是我爷爷的妹妹,虹关人,她父亲是清华人,早年由徽州婺源到江苏南通开米铺的徽商。她出生在南通,她老人家一生中到过两次婺源,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底离休前到老家婺源探望我父亲,再就是三月这次。出发的那天早上,老人精神相当好,我们驱车从上海海军干休所出发,从徽杭高速直奔休宁、屯溪。一路上老人家同我讲:我爷爷当年是靠肩挑背扛徒步徽饶古驿道到安徽省(当时婺源隶属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的樟前再到休宁、屯溪,很辛苦,不容易。祖辈、父辈们十三、四岁就外出学生意都是这样走过来。并说:徽州人骨子里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徽州精神。家乡观念很强,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对一些没有盘缠回乡及无处安身的同乡乐于施舍、救急等。并告诫我们不能忘本,要有徽州人吃苦敬业精神,好好工作,多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教育好小辈多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实事。我想,正是因为有一代代淳朴的徽州人靠着两条腿走出徽州创业、用双手苦学技艺把徽州精神、把徽州文化传播于全国各地;他们用他们那厚实的臂膀建造出一个个青山绿水马头墙、粉墙黛瓦、石拱桥、文人辈出的徽州大家园。我虽然土生土长在婺源十八年,对徽州的了解也许只是文字里的徽州,而老同志虽不是生在徽州,但她对徽州对婺源的了解是那么的有灵有感,有血有肉。
姑妈她从小生长在外,她从小离开家投身革命,早年在南通女子中学同几位上进、有志向的同学一起在一九四三年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青年读书会,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到一九四四年底,地下党通知她们说她们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了,组织上要让他们马上转移到根据地去。因怕连累了家里的人,夜里她把自己的一双鞋子,一件衣服,一份遗书放在河边,造成自杀的假象,她就连夜到根据地去了,一夜未归,第二天,有人说河边发现有人跳河,她的家人到河边一看,鞋子,衣服都是女儿的,还有遗书。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突然间没了,家里接受不了这现实,一年里她母亲天天哭,为此哭瞎了双眼。
到了部队以后,因怕连累家人,改名换姓。因为她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一到部队里就是排长。部队也需要她们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部队安排她去了文工团。当时在部队驻地为老百姓、为干部战士演一些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剧情戏,在行军中用快板以积极向上、鼓舞士气的语句激励行军战士,部队休整时教干部战士们认字学文化,(她们学校在被日本人占领了以后,都教他们日语和外语,还教她们唱日语歌)。为此,他们用学校学到的日语在阵地上向对面的日军喊话,给他们唱日语歌,什么樱花开了啊,你们的妻子,儿女,父母都在等你们回去,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去吧等话。有一次,她只身一人下部队演出,路上遇到了日军盘查,后来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安全脱险,完成任务后荣获个人二等功一次并全军嘉奖,后来还立了一个集体三等功等。在那坚苦的岁月里,她坚信共产主义信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不怕苦不怕死,参加过无数战役。一直到打过长江解放上海,全国解放后转多地任职,在浙江省任职时曾获宁波市的积极分子,参加过省代会。几年后姑姑曾找到在上海工作的我父亲,短暂见面后马上就回部队。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干部带头回乡支农,从此同姑妈中断了联系。直到改革开放,姑妈才在七九年底只身来到那从未到过的“梦里老家”婺源见到了我父亲。今年,时隔三十六年,再次重回故土,老同志别有一番滋味,专门到休宁、屯溪及徽州古城走了一下,路上开车只用了五个多小时,想起当年第一次到婺源虹关,光路上就两天多,再想想祖辈那会,先是旱路走到新安江再坐船,要一个星期或十天半月才能到谋生地,实所不易。
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桥橫亘在每一片古村落的水口间;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沉淀着徽州厚重的文化内涵;丰富古朴的民风、民俗、民居让她区别于那些徒有外表的美丽。一个个古村落仿若一幅丹青画卷,一个个人物典故犹如一本史书,古驿道上的印迹犹丟如故人在路边的岁月,在婺源不经意间你就会走进某一个年代的故事中,每一处残垣断壁都有它的故事。古徽州婺源就这样宁静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2
影片《难忘的岁月》讲述了革命先烈在延安红区革命根据地,艰苦跌宕的。峥嵘岁月。既严肃地尊重历史,又有艺术的美好表现。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感受颇深。延安的生活条件是如此艰苦,环境是如此恶劣。敌机轰炸、上前线,随时都可能牺牲,可是他们却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看到高士其、陈学昭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时,不禁令人感慨。
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般。这样的爱国情怀在我们年轻一辈身上已不多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忘点燃学生心中爱国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知道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让这种崇高的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不经意间被主人公陈云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工作品格所折服。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正是由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开创的。今天,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亦能从该部影片中汲取思想养分,从主人公陈云身上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影片中出现一个小片段让我感触颇深:一名党员刘力功因不满党组织对他的基层锻炼,一心想回到马列学院学习,与党组织7次谈话后,仍蔑视组织的再三教育,不仅不去华北基层,反而提出要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最终陈云同志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将其开除党籍。反观当今社会,像刘力功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人不在少数。有些大学生一毕业被分配在单位里,看不起底层的工作,如接待客户、帮领导整理文件、打印资料等等,一心只想能干一笔大业务,就能坐上主管或经理的位置。殊不知,主管和经理他们也是从最底层做起,接待客户,是第一时间最直接了解客户的需要,甚至可以为自己打开客源。整理资料文件就是让自己增长经验,了解公司历年的数据,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尊重每份工作的起步,就是在为自己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
当下,党务工作中最重要最难的也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到影片中陈云和党内同志的谈心工作方式,捧着一颗心,及时沟通、适时沟通、积极正面沟通和换位思考、充分有效沟通,最终使得沟通达成实效和长远共识,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在当下纷乱复杂的环境中,更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前辈们和先烈们为我们创造了当下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不需要靠战争来维持这种幸福,但我们需要洗礼自己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跟上祖国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3
七月,骄阳红似火,党旗美如画;七月,真情捧在怀,赞歌献给党。
听啊!歌声、掌声、笑声,汇聚成欢乐的海洋,尽情抒发着青海日报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愉悦;
看啊!豪情、真情、友情,凝聚成团结的力量,时刻指引着新闻工作者感怀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
昼夜奔波、伏案疾书的记者们,收起正在构思的稿子赶来了;甘为人梯、删长补短的编辑们,合上摊满案几的报样赶来了;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行政人员,放下堆满手头的工作赶来了;四处奔忙、点石成金的广告部的同事们,带着洽谈中的业务赶来了;风雨无阻、“送人玫瑰”的发行部的伙伴们,也送完最后一份报纸赶来了!还有,常在夜间工作、难得一聚的印刷厂的师傅们,高高兴兴地来了,还有那,时刻关心报社发展、热心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们,也乐乐呵呵地赶来了!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青海日报人都来了!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受到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大家抱着参与比赛的一腔热情,怀着与时俱进的一股豪情,装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一片忠诚,走进赛场,登上舞台,放声高歌。
“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记者管理部、政教新闻部、经济新闻部记者组成的歌咏队荡气回肠的演唱,缓缓拉开了比赛的序幕,也把亿万中华儿女几经风雨懂得的真理,铭刻在了每一个听众心间;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太行山上》《迎风飘扬的旗》《南泥湾》《洁白的哈达献给党》……来自出版部、新媒体传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西海都市报社、印刷厂、青海藏文报的六支歌咏队,用或低语缠绵、或清脆刚健、或高亢激昂、或曲调悠扬的深情演绎,唱响了一曲曲献给党的歌,也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引来台下阵阵激情欢呼声;
阵容强大的行政部门歌咏队高唱《大地飞歌》,表达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声,抒发了万众一心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
“我们迈着坚定地步伐,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最后,在青海法制报社歌咏队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歌声中,全场涌动起一股奋发向上的激情,激荡起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
两个多小时中,在灯光与微笑搭建的庆祝现场,青海日报社全体职工欢聚一堂,燃烧激情,用发自肺腑的歌声庆祝党的生日,回忆难忘的岁月,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歌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展现了青海日报社最新发展成果,表达对伟大的党和祖国无比的热爱和崇敬;歌声,也把跟着共产党、建设大中国的信念播种在了人们心中。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4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期间,曾担任7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做了大量工作,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
“伟人题材”,尊重史实,也有艺术加工
据了解,《难忘的岁月》由著名导演史凤和(曾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自编自导。史凤和坦言,编写剧本的活不比导演轻松,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他从陈云纪念馆借回来的书不少于20本,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谈剧本”是史凤和的生活写照。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史凤和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史料,在描写人物情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譬如,陈云生前喜欢听评弹,影片不仅加入了这些细节,还增加了陈云拉二胡的镜头。
史凤和说:“陈云拉二胡时,他在沉思,而他拉的曲子是《光明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不经意的小细节,来放大剧中人物的情怀。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5
近日,观看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拍摄的纪念片《难忘的岁月》。该片由潇湘电影拍摄,再现了毛泽东与陈云在延安的那段峥嵘岁月。
通过影片,我们学习了党的光辉历史。了解到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影片中毛泽东跟陈云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窑洞里有马列主义,更有可能滋生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犯错误不一定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有问题,应该多看哲书籍,辩证看待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写出了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论持久战》,这部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影片中陈云对于若木说,他喜欢竹子,他说“未破土时先有节,入云霄处也虚心”是竹子的情节,陈云用平淡的话语、简单的表白展现了他老实、稳重勇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在观看完影片后,我仍在不断的思索、总结和感悟。影片中展现的历史伟人在峥嵘岁月里的人文情怀,弘扬了延安精神、传播了红色文化,也是目前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难忘的岁月》,将更好地激励我们党员始终不忘入党誓言,牢记使命,坚持原则,从我做起,真正以延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正确前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是我永远的目标。
难忘岁月观后感篇6
岁月在飞逝,但不会逝去的是我的童心;河水在污染,却染不了我的灵魂。妈妈常跟我说做人要有孝心,要懂得感恩。母亲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该如何回报?每天,我都要感受那揪心的痛。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在学校的垃圾堆里,我们经常看见一个身影。她是那么瘦弱,仿佛微风就能让她倒下。她衣着单薄,里面一件看不清颜色的旧毛服,外面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在寒冷的冬日里冻得发抖。走近,会让你吃惊得倒在地上。原来,她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满头银白而蓬乱的头发,一脸的皱纹,瘦得脸上只剩下一张皮,看了叫人心痛。她为什么在那又脏又臭的垃圾堆里捡垃圾?她没有儿女吗?不,她有儿女,她有家,只是她被她的家人抛弃了。他们嫌弃她,嫌她脏,嫌她臭,嫌她老,嫌她不能干活,只会吃白饭。我想,如果当初老人没生那些不孝子,她也许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吧。
同学们把垃圾不断地往里倒,灰尘四处飞扬,她的身影变得模糊。她没停下,仍旧在那里仔细翻找着。她那么认真,那么仔细,生怕放过一张纸屑!她是在找她的生活啊!
今天轮到我值日,我和几个同学提着沉甸甸的一大筐垃圾向她走去。我很小心,很小心,生怕把垃圾倒在了她的身上。老人抬头,漠然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又低下头继续寻找她的“宝贝”。我看了看老人,鼻子发酸,逃也似地离开了。我低着头,慢慢向教室走去。我的心很沉,很重!脚下似戴上了脚镣,似有千斤重担,迈不开步子。
回到教室,那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子里,无法消除。一闭上眼睛,老人那褴褛的`衣作、漠然的表情、拾垃圾的动作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从那以后,当我看见老人干活时,我就会想起那位在学校垃圾坑里拾垃圾的老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