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范文网 >心得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7篇

要想确保内心想法的合理输出,记录心得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良好构思,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真实的情感所写的心得才是有意义的,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7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1

静谧的午后,挟一本心爱的书籍,躲开校园饭间的喧杂,独自来到教学楼后的白杨林中,选一块巨石静静的坐下来,耳边伴着树叶轻轻的“哗啦”之响,目光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一行行的铅字上流淌。随着明初大文学家宋濂的名作《送东阳马生序》的牵引,使我仿佛看到了“幼时即嗜学”的他求学苦读的艰辛之旅。

宋濂虽自幼嗜读,但家境贫寒,“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中的艰辛等诸多困难,都在这个嗜读的学童面前逐一被克服,因此虽幼便能“遍观群书”,随后他远道投师,克服了无师之难,学习中,虽师严厉,但始终谦恭对待,终于“卒获有所闻”,成为大家。

自古以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的勤与苦永远是并行的。大文豪宋濂在乐读的同时,不乏奔走受冻、衣食不如人,但他终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在艰苦的条件中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历史地位。

沥览中国求学的才子伟人,哪一个不是苦读而成名成家的呢?就连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在读《易经》时,都曾“韦编三绝”,更不必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古人勤学苦读的佳话,至今令人称颂。

看如今,我们与先人的求学之难相比,我们似乎基本没什么困难可言。不必说学校有藏书几万册的图书馆,也不必说教室中还有数百册的图书角。就连每个家庭中的藏书也不再像以前父辈母辈求学时那样匮乏。更不必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现在,电子书、网络图书等书籍更是随处能读。这些与宋濂的借书、抄书而读之难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而不读呢?

朋友们,与书为伴,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在你忧伤烦恼时,读书能给你快乐。在你得意忘形时,读书会给你警醒。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阅历,启迪你的智慧,涵养你的人生。读书,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终会引你到达理想的殿堂。

和着树叶的轻响,让我们共同走进书香。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2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3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旧坚持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诚信,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仅有两顿,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我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否。提高一个人的本事,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更应当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珍惜此刻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4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习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

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习,学习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习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习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进取向上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5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此刻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此刻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6

读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送东阳马生序的心得体会篇7

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艰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奋不辍。

说到勤奋,我们应当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命运的改变往往就是从勤奋开始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样的道理。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自我的生活,我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教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这样想来,发觉自我还有许多不足,有时会犯懒,会偷工减料。

保尔以往说: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这一点,没给自我留太多的遗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应当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虚度光阴?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须要勤奋、坚韧,让自我更上一层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互联网的利与弊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爱的教育的心得体会作文7篇

幼儿园的工作的心得体会参考7篇

单片机的实验的心得体会7篇

团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模板7篇

团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7篇

做电路实验的体会心得体会推荐7篇

保育员的体会和心得体会推荐7篇

对思想品德的体会心得体会7篇

普通话的体会和心得体会优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913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