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准备好教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声誉和职业发展,教师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下是二十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丰碑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丰碑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有两篇主体课文《飞夺泸定桥》和《丰碑》。《丰碑》这篇课文是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本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这里的丰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共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知识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课文中的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2、学习作者以细致的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红军将士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石碑吗?(生汇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同学们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把你喜欢的词句用符号标出来。
⑵、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后评品,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教师要重点强调“冻”、“尊”、“塑”的写法,注意多音字“将”和“恶”的读音。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给红军队伍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⑵、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到最后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说出将军感情上变化的过程(吃惊—内疚—感动—崇敬),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镇定”、“安详”,在第7自然段中要认识并列的句型特点。
⑷、换词练习,在第8、9自然段中描写将军动作的词语:抽动着,抖动着,吼道。
⑸、末尾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说出它的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⑹、读到这里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军需处长怎么可能被冻死呢?再次朗读这一段。
⑺、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最能触动大家的心灵,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⑻、小组内交流。
⑼、汇报总结。
师:军需处长的身体和云中山融为一体,如同一座晶莹的丰碑,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⑽、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事情发展做铺垫。
2、以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丰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
丰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 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 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丰碑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8)不读(lü8)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四、指导造句板书设计
丰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
上课时间:
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高大2容貌美3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恶()()击()靠
bao run fu
()子()湿()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环境()的战斗
()的考验()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自己写一段话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丰碑教案篇6
教学目的:
⑴让学生自主浏览、自主感受,器重情感体验。
⑵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⑶器重朗诵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诵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参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衣着中,领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⑴自己读课文,读精确,读通顺。
⑵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⑴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习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宁静?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肃穆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⑵全班交流自己的问习题。
三、合作讨论问习题
⑴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方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习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宁静"? ⑴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诵。
⑵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宁静、镇定呢?
⑶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抽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⑷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二、重点朗诵9一13小节。
⑴自己有感情地朗诵。
⑵自告奋勇展示。
⑶老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⑴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⑵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⑶背诵你喜爱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细读理解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3)、“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四、总结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作者邮箱: lym7201@163.com资料提供者:
丰碑教案篇8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丰碑》。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坟山的墓碑、西海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哪些是“丰碑”?你们敢不敢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丰碑”画出来?(画在课文插图老战士下方)(巡视,指名学生上台板画)
2.这篇课文“丰碑”指的是谁?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用“ ”把它划出来。晶莹是什么意思?哪些词可以跟晶莹搭配?指导学生用“晶莹”造句。
谁能围绕这句话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导读提示。
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并从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的老战士。(灯片出示)写在课堂练习本上,鼓励学生多填。在此还要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词。a。镇定、安祥。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怎样理解“镇定”和“安祥”呢?老师给你们列了个自学提纲,试一试自己去完成它,好吗?
出示灯片:默读,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⑴ “镇定”和“安祥”的意思是什么?能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两个词?
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左手……;……坐着)没有挣扎、没有痛苦、死得自然,所以他的神态显得……。
⑶老战士为什么死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四人小组讨论)(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巡视参与讨论。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4)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还可以想象他在做什么?(打招呼、鼓劲加油、指着胜利的前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把这好像放在一起谈吗?(好像……,也好像……,还好像……更好像……)再次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5)出示灯片:“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换词读。(出示灯片:……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3、指导背诵。⑴指导背诵,⑵看图试背;⑶指名试背;⑷齐背。
4、当将军看到这一悲壮的`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引读:只见将军的脸色顿时……,嘴角边的肌肉……。忽然……的人……
将军为什么要吼?(为老战士的冻死而难过,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所以要吼。)指导朗读这句话。练读——抽读——齐读
师引读:这时候……将:(生读)……
当将军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的神态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在第12自然段找出写将军神态的句子来。出示灯片: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立在雪地里。为什么愣,时间长还是短?
⑴对比读。
⑵辨异同:①来得突然,时间紧,心情急。愣的时间短。
②完全出乎意料,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感动,为自己错怪军需处长而内疚。愣的时间长。
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湿润是什么意思?指导造句;根据课文内容造句。联系生活实际来造,用湿润的另一方面造句。草地湿润、空气湿润。加进“晶莹”去造句,行吗?(同桌互相说)
在第十二自然段中,除了对将军听神态进行了描写之外,还对将军的什么进行了描写?用“ ”划出来,你能围绕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吗?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试读——抽读)
师读:敬完军礼后,将军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如果老师漏了哪个词没读,你就在哪个词的下面做上记号。
师读: 漏“沉重而坚定”
品:沉重——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悲痛。
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鼓舞。
“声音”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队伍”是怎样的队伍?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个什么句?
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请你写在这句话的下面)
首尾呼应读。是啊,有了这样的队伍,将军还会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此时担心化为了——信心,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战士不怕吃不上饭,不怕……
三、回顾全文
学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插图和你自己画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相似。所以说……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仅仅形象上相似就可以说“军需处长成了丰碑”吗?(引导学生答出:军需处长不朽的功绩和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此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下面听老师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直到结束。在听的过程中,你们要完成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这个任务就是——在你自己画的丰碑上题上一两句碑文。边听边想,题哪句话最合适?
(到第12自然加进学生的读)
(看到丰碑,我想到了……)
(看到军需处长,我想到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