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范文网 >工作方案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6篇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以下是二十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学设计范文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6篇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1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高一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高一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高一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高一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高一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2

一、题目要求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不再是以往一门课的课程设计那么简单,以前的课程设计只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毕业设计可以巩固和加深以前学过的知识,真正了解建一幢房子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各种规范,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过程中需要cad绘图、配筋计算等,培养了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工程概况

三、设计要求

1、设计依据

1)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400mm,夏季主导风向南及南偏东,冬季为北及北偏西。

2)建材供应情况:必须保证材料质量,进场材料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施工条件:该工程由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施工,施工单位实力雄厚,机具及技术力量均满足要求。

2、设计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遵循有关的设计规范,满足有关功能要求,详细收集有关资料,使设计合理、实用、美观,力求有所创新。

四、建设方案介绍

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基环境、使用功能、结构选型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内部与外表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环境。同时突出对教学楼安全性的功能。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该工程为教学楼,因此在结构布置时,教室的开间和进深都比较大,教室比较宽敞。教学楼设计还须满足防火要求等。

五、可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

1、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2、砌体结构

用砖砌体、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由于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弯,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砌体结构。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其他结构的建筑中,常用砖墙做围护结构,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①容易就地取材。砖主要用粘土烧制;石材的原料是天然石;砌块可以用工业废料――矿渣制作,来源方便,价格低廉。②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③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体结构的缺点是:①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的强度较低,因而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多,自重大。②砌体的砌筑基本上是手工方式,施工劳动量大。③砌体的抗拉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因而抗震性能较差,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六、设计主要内容

1、建筑设计

根据任务书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遵照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在参观、调研、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使建筑满足有关功能要求,并力求做到美观、有新意。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和施工图7至8张。具体包括:

1) 确定建筑方案

根据教师提供的建筑设计初步方案进行修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使本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项目的基本功能要求、防火要求等,并尽可能做到新颖美观。

2)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及主要节点构造设计

根据本工程的使用要求确定各房间的大小(开间及进深)及布置,合理的人流疏散组织,确定层高,画出建筑平、立、剖面图,并进行主要的节点构造设计。

3) 完成建筑设计说明及建筑施工图

建筑设计说明主要反映你的建筑设计思路及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平、立、剖面图,及主要节点大样图,共7-8张图纸。

4) 建筑要求

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层数为3层,建筑由并排两栋楼组成,中间以连廊连接;一层为门厅及教室,二层至三层为教室若干,每层公共卫生间一套。

2、结构设计

1)确定基础及结构设计方案

2)设计条件

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值、基本雪压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抗震设防烈度6度;工程地质资料详见地质勘

察报告;建材供应必须保证材料质量,进场材料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完成结构计算书一份

内容包括:a.基础设计计算(如采用桩基础应包括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桩数与桩位布置,承台的抗弯、抗剪和抗冲切计算);b.楼(屋)面板的荷载、内力和配筋计算;c.框架的内力和配筋计算(采用电算,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组合、截面配筋),并选择一典型框架进行手算,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d.框架联系梁或次梁配筋计算;e.楼梯结构的荷载、内力、配筋计算

4) 绘制结构施工图

完成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及上部结构的配筋图。

3、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毕业设计计算书、任务书、毕业设计指示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原文及翻译、实习报告等,设计说明书的主题内容是设计计算书。

4、建筑施工图纸

2)平面图(1:100),由指导教师确定层数和图纸张数;

3)立面图(1:100),由指导教师确定不少于两个立面图;

4)剖面图(1:100),必须剖到楼梯间;

5)大样图(1:20),檐口大样一个,其它大样任选1-2个;

5、结构施工图

1)桩位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详图各1张;

2)底层或标准层、顶层楼板配筋图(按平图表示法)各1张;

3)框架梁标准层、顶层配筋图(按平图表示法)各1张;

4)底层柱(按平图表示法)配筋图一张;

5)楼梯配筋图1张

6)其它结构施工图2~3张。

七、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英语翻译、毕业实习报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1周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3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谁会唱歌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纸发出的不同声音。

2.能用纸来为歌曲伴奏,体验玩纸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复印纸、塑料纸、涤纶纸、卡纸若干。

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发现发出声音的方法

1.“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这些纸还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呢!”

2.“请小朋友去试—试,用哪种方法可以让这些纸唱歌呢?”(引导幼儿抖动纸、用手指弹纸、用嘴吹纸等)(难点)

二、自由探索让纸发出声响的办法。(重点)

教师:谁的纸会唱歌?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纸大胆尝试。

教师:你的纸是怎么唱歌的?请幼儿为大家演示。

三、游戏:纸的大合唱

播放一段欢快、热烈的背景音乐,请幼儿尝试用纸来为音乐伴奏。

幼儿相互交换手中的纸,体验不同的“歌声”。

活动延伸:

将不同的纸放在表演区内,供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4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 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__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__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或 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 、 、 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 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岩 冰

川泥 光__岩地 3.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灭 兴起

相对稳定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资源 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

“学”—互动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__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经典回眸】

1.(2011·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 d

2.(2011·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久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解析】 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都将逐渐复杂化,营养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 b

?变式训练】

1.(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5

题目:都江堰市中学综合教学楼设计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选题背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怀揣对这一美好蓝图的向往和憧憬,设计或者修建出自己心目中那跳动的音符,是每一个选择建筑这个行业的学子所向往的,随着全球资源的不断缩减,低碳,节能,减排的建筑构思也不断涌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的需要也更是不断所体现,而教学楼这一培养广大学子的学习乐园的场所,对我们的建筑设计也不断提出了新的挑战,浓郁的学习氛围自然需要的是一种简洁明快,清新大方的设计,同时也体现着广大青少学子的精神面貌,因而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和要求,并贯彻执行国家“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建筑要求是每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的要求和追求。

1.2设计目的

1) 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2) 了解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具体内容;

3) 熟悉与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相关的具体内容;

4) 掌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

5) 掌握多层公共建筑类型房屋的结构造型(包括基础造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及主要施 工图绘制全过程,从而使对多层房屋结构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6) 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设计技 巧;

7) 培养设计工作中实事求是,严格准确的科学态度和工作

1.3设计意义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可以使我们巩固在大学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并可以系统的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建筑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另外,使我们能够熟悉建筑工程建设的各项法规与规程,了解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环节;熟悉多层类型房屋的建筑和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及主要结构施工图绘制的全过程;通过绘制施工图,编制计算书强化绘图和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使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了解建筑工程中多工种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毕业设计是毕业前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我们系统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解决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使用技术资料、计算、绘图、编写设计文件及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我们应该从本次设计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严谨,科学的设计态度,贯彻国家“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同时,也应该树立“建筑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总述):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是框架结构体系最明显的特点,级支撑建筑空间的骨架是承重系统,而分割室内外空间的围护结构和轻质隔断,是不承受荷载的。因此,柱与柱之间可根据需要做成填充墙或全部开窗,也可以部分填充,或做成空廊,使室内外空间灵活通透,因考虑教学楼的采光,可采用部分填充,部分开窗。在框架结构体系下,室内空间常依照功能要求进行分隔,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半封闭或开敞的。隔墙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说折线或曲线的,另外,从虚实效果上看,或虚或实,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皆可表达一定的设计意图。

框架结构是由水平放置的梁构件和竖向放置的柱构件组成的主要承重框架,与楼(屋)面板共同构成的空间受力体系,并通过布置非承重填充墙(隔墙)形成适应需要的独立的建筑空间。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3. 本课题研究内容

3.1建筑方案设计

3.1.1工程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古城,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里的人们,而学校建筑是传承其文化,体现其莘莘学子风貌的重要场所,其因此,结合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设计一所符合这里的的条件的学校建筑至关重要。

3.1.1.1教学楼工程概况

教学楼为扩建的建筑,扩建的都江堰市中学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该楼地上总建筑面积大约6900m2,占地面积大约1380m2.本教学楼的主体建筑5层,耐火等级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空间环境的造型设计和构造设计。

3.1.3建筑空间环境的造型设计

2) 建筑平面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的空间组成及使用要求,结合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 条件,来确定各个房间的大小和形状,确定房间与房间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分隔联系方式,进行平面布局,使建筑的平面组合满足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结构合理的要求。

3) 建筑剖面设计,主要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结合建筑结构和构造特点,来确定房间各部分 高度和空间比例,进行垂直方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选择适当的剖面形式,并进行垂直方向的交通和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设计。

4) 建筑立面设计,主要根据建筑的性质和内容,结合材料、结构和周围环境特点,综合地解 决建筑的体型组合、立面构造和装饰处理,以创造良好的建筑形象,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3.1.4建筑的构造设计

构造设计主要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如墙体、楼地面、楼梯、屋顶、门窗等,并确定这些构造组成所采用的材料和组合方式,以解决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和美观等问题。构造设计应绘制很多详图,有时也采用标准构配件设计图或标准制品。

3.1.5建筑功能分析

1) 在本设计中结合学校各主要使用空间的特点将其分为教学活动区、教师办公区、宿舍、食 堂以及风雨球场等,各功能块之间的关系。

建筑工作者与其说是运用构思创意与设计技巧创造美好的建筑,不如说是给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所谓环境应具科学,技术,艺术的内涵!优美的环境更能反映其不同的精神面貌,而对于学校建筑更是如此!--简洁大方,清新优美,静谧端庄!根据闹与静的功能分区,宿舍与风雨球场、教学区、办公区的布置应该分隔一定的距离,比如风雨球场与教学区属闹区,儿办公区与宿舍相对安静,因此应该分隔布置。

2)根据教学楼各房间使用要求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功能分区,使其既分隔而互不干扰,且又有适当的联系。各房间的功能关系。

本教学楼为内廊式建筑,进出口由大厅兼做休息平台的(大厅不至于一楼),楼梯泽根据耐火等级,防火规范,易于疏散布置于教学楼建筑物的中间及两侧。教学楼坐南朝北,根据其洁与污、闹与静的功能分区,厕所布置于教学楼建筑物的右侧,办公室布置于教学楼的左侧,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规范,化学实验室布置于一层,其他实验室逐层依次往上布置。

教学活动区

教学活动区主要包括普通教室以教学年级为单位分别布置在1、2、3、4层。

教师办公区

教师办公区主要包括5间教师办公室,与普通教室相对应布置于1、2、3、4层,在竖直向上方便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而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分区布置又对两种使用空间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3.2 教学楼经济问题分析

运用建筑技术组合空间形体时,除需满足功能和审美的要求之外,还需哟符合经济适用的的原则。建筑中的工程技术问题,是构成空间形体的骨架和基础。同时,工程技术本身如结构,设备,装修等,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施工费用 .因此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因引起相当大的重视。同时应把一定的建筑标准作为思考建筑经济问题的基础。

3.3 建筑物的艺术造型

艺术造型是多方面的,从室内到室外,也包括民族习俗,地域文化,构图技巧,以及形式美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对于中小学教学楼,是大量性的建筑,反映在造型艺术上,只要做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就可以了。

3.4 绘制建筑施工图

1) 建筑设计总说明

4) 立面图:各方向立面图 比例1:100

5) 剖面图: 比例1:100或1:150(注:横剖面必须剖楼梯间,注明楼面及屋面做法)

6) 详图:常用1:1、1:2、1:5、1:10、1:20、1:50等大比例。

3.5 结构的方案布置及其内力计算与配筋

3.5.1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及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

3.5.2 结构内力计算及结构构件配筋计算

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等。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轴压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缝和挠度等等)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3.5.2.1 采用手算法对部分主要构件内力的计算及配筋计算

1、取一标准一榀横向框架计算,完成下列工作;

(1) 荷载统计;

(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各个杆件的荷载效应计算;

(3) 在风荷载作用下各个杆件的荷载效应计算;

(4)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各个杆件的荷载效应计算;

(5) 荷载效应组合;

(6) 各杆件的截面设计及配筋计算;

(7) 按所给场地地质资料,选择基础类型,设计计算框架柱下基础;

(8) 选3~4跨楼板进行配筋计算。

2、楼梯选型及计算配筋;

3.5.2.2 采用pkpm结构设计分析软件对教学楼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及配筋

3.6 结构施工图

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基础图通常用基础平面图的基础详图来表示建筑物室内地面以下基础部分的平面布置及详细构造;

结构平面图-指上层结构平面图,用来表示墙梁板柱等承重构件在平面图中的布置,是施工图布置各层承重构件的依据

结构构件详图-包括梁板柱基础和楼梯的构件详图

3.6.1结构施工图

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基础图通常用基础平面图的基础详图来表示建筑物室内地面以下基础部分的平面布置及详细构造;

结构平面图-指上层结构平面图,用来表示墙梁板柱等承重构件在平面图中的布置,是施工图布置各层承重构件的依据

结构构件详图-包括梁板柱基础和楼梯的构件详图

3.6.2结构施工图的绘制

1) 结构设计说明

2) 基础平法施工图:比例1:100或1:150

3) 柱平法施工图: 比例1:100或1:150

4) 各层梁板平法施工图:比例1:100或1:150

楼梯平法施工图:采用板式楼梯

4. 本次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

4.1.1

毕业设计是我们大学阶段学习的一次最终总结,是毕业前的一次大练兵。通过毕业设计,我们在大学阶段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应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此基础上我们所需的知识也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成功的完成毕业设计之后,我们应了解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程序、内容和设计原则,同时对国家的建筑方针有更深的理解。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是:一套标准、完备的建筑施工图,一套标准、完备的结构施工图,一份完整、严谨的结构计算书。

4.2.2 我的创新点

低碳节能环保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选用

绿色建筑体系的运用

古朴的环境氛围与浓郁的学习氛围的总体布局的打造

轻质建筑材料的选用

5. 本课题研究方案:

5.1、文献收集。

5.2、实物考察。

6. 毕业设计进度安排:

1) 设计选题与资料收集 第x学期第3-6周前

2) 开题报告 第x学期第7-8周前

3) 设计项目调研与资料收集 第x学期第9-20周

4) 建筑方案设计 暑假-第x学期第1-2周

5) 绘制建筑施工图 第x学期第3-4周

6) 结构计算书 第x学期第5-8周

7) 绘制结构施工图 第x学期第9-11周

8) 毕业设计图纸整理与审阅 第x学期第12周

9) 毕业答辩 第x学期第13周

7.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 gb 50099-2011)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1)

(3)《建筑荷载设计规范》(gb 50009-201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8)《房屋建筑学》(第四版)李必瑜,王雪松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9)《公共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9

(10)《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1)《建筑施工图设计》黄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

(12)《建筑课程设计指导任务书》。李延龄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张文忠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4)《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单绍云江苏铭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5)《浅谈新型建筑材料的节能保温及环保》叶闯、董俊苹,河南省纺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篇6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委托设计合同模板6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模板6篇

6减几教学反思模板8篇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模板6篇

实践教学总结模板6篇

秋天教学反思反思模板6篇

设计工作总结模板6篇

生物组教学工作总结模板6篇

教案设计数学教案模板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720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